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教师认识视阈下中学微课教学应用反思--以江西省为个案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25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全球基础教育信息化变革趋势第9页
        1.1.2 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第9-10页
        1.1.3 国外基础教育信息化浪潮中的微课程实践第10页
        1.1.4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改革趋势第10-11页
    1.2 概念界定第11-13页
        1.2.1 微课第11-12页
        1.2.2 信息素养第12-13页
    1.3 理论基础第13-14页
        1.3.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13页
        1.3.2 实践知识本位观第13-14页
        1.3.3 联通主义第14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2页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5-22页
    1.5 问题的提出第22页
    1.6 研究内容第22页
    1.7 研究意义第22-23页
    1.8 研究框架第23页
    1.9 研究方法第23-25页
        1.9.1 内容分析法第23-24页
        1.9.2 问卷调查法第24-25页
2 我国中学微课教学应用少的原因分析第25-36页
    2.1 环境因素第25-26页
    2.2 微课质量因素第26-34页
        2.2.1 研究设计第26-27页
        2.2.2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7-32页
        2.2.3 研究结论第32-34页
    2.3 教师自身因素第34-36页
3 中学教师对微课教学的认识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第36-44页
    3.1 当前我国中学教师对微课教学的认识状态第36-42页
        3.1.1 对微课认识的“自在”状态第36-38页
        3.1.2 对微课教学价值认识的“自在”状态第38-39页
        3.1.3 对微课教学认识的“自在”状态第39-42页
    3.2 教师对微课教学认识的必然发展趋势第42-44页
        3.2.1 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微课教学应用过程中实现“自在”向“自为”转化第42页
        3.2.2 从单纯的行为模仿转化为设计制作的自为、教学研究的自觉第42-44页
4 江西省中学微课教学对微课的需求调研第44-56页
    4.1 问卷的编制第44-46页
        4.1.1 问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4页
        4.1.2 问卷问题的确定第44-45页
        4.1.3 问卷的试用与修改第45-46页
    4.2 中学微课教学对微课的需求调查实施第46-47页
    4.3 调查对象个人基本情况及分析第47-49页
        4.3.1 教师性别和年龄分布第47页
        4.3.2 学历结构分布第47-48页
        4.3.3 职称和教龄结构分布第48页
        4.3.4 任教学段和学科分布第48页
        4.3.5 学校类型及其所在地第48-49页
    4.4 中学微课教学对微课的需求调查第49-54页
        4.4.1 教育性层面第49-52页
        4.4.2 交互性层面第52-53页
        4.4.3 技术性层面第53-54页
    4.5 调查结论第54-56页
        4.5.1 教育性层面的要求第54-55页
        4.5.2 交互性层面的要求第55页
        4.5.3 技术性层面的要求第55-56页
5 我国中学教师对微课教学认识走向“自为”的建议第56-66页
    5.1 微课先行教师的微课教学认识状态从“自在”走向“自为”的建议第56-59页
        5.1.1 理论先导:从理论层面促成教师对微课及微课教学的相关认识达到“自为”状态,进而唤醒并激发教师研究微课教学的自觉意识第56-57页
        5.1.2 实践深化:构建良性的微课教学支持环境,以教学实践促成教师微课教学认识走向“自为”状态第57-59页
    5.2 符合我国中学教学需求的微课资源建设途径第59-63页
        5.2.1 内容规划第60页
        5.2.2 平台建设第60-61页
        5.2.3 微课开发第61-63页
    5.3 微课教学后进教师的微课教学认识状态从“自在”走向“自为”的建议第63-66页
        5.3.1 学校领导层面:促进学校领导对微课及微课教学积极态度和正确认识的形成及相应能力的提高第63-64页
        5.3.2 教师层面:促成微课教学后进教师对微课及微课教学的积极态度和正确认识第64-66页
结语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5页
附录Ⅰ第75-76页
附录Ⅱ第76-81页
致谢第81-82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慕课的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研究
下一篇: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以贵州省传统村落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