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9-13页 |
1.2.1 相关概念 | 第9-11页 |
1.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1.3 传统村落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3.1 国外传统村落保护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 | 第14-17页 |
1.3.3 小结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传统村落保护的内容 | 第19-28页 |
2.1 传统村落保护的内容 | 第19-26页 |
2.1.1 传统村落价值分析 | 第19-20页 |
2.1.2 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的内容 | 第20-26页 |
2.2 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 第26-28页 |
2.2.1 旅游开发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 | 第26页 |
2.2.2 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保护具有外部性 | 第26-27页 |
2.2.3 传统村落保护对提高旅游的经济效益具有外部性 | 第27页 |
2.2.4 旅游开发的局限性 | 第27-28页 |
第3章 贵州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 | 第28-37页 |
3.1 贵州省概况 | 第28页 |
3.2 贵州省传统村落总体特征 | 第28-31页 |
3.2.1 传统村落分布集中、数量由东至西急剧减少 | 第28-29页 |
3.2.2 历史久远、民族文化神秘多彩 | 第29-30页 |
3.2.3 村落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 | 第30-31页 |
3.2.4 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问题普遍存在 | 第31页 |
3.3 贵州省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模式 | 第31-34页 |
3.3.1 政府主导型旅游开发模式 | 第31-32页 |
3.3.2 政府引导、村民自主开发模式 | 第32页 |
3.3.3 外来企业租赁开发模式 | 第32-34页 |
3.4 贵州省传统村落旅游产品 | 第34-36页 |
3.4.1 乡村旅游——城郊、景郊村落 | 第34页 |
3.4.2 遗产旅游——特色村落 | 第34页 |
3.4.3 生态体验——农业自然景观村落 | 第34-35页 |
3.4.4 休闲度假——旅游开发成熟的村落 | 第35-36页 |
3.5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出现的问题 | 第36-37页 |
第4章 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7-46页 |
4.1 贵州省传统村落旅游保护现状 | 第37-38页 |
4.1.1 大量传统村落未制定保护规划 | 第37页 |
4.1.2 传统旅游服务业是现阶段传统村落保护的主要方式 | 第37页 |
4.1.3 生态博物馆村民被客体化,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 第37-38页 |
4.1.4 地方经济发展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博弈 | 第38页 |
4.2 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4.2.1 传统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 第38-39页 |
4.2.2 传统村落文化变迁 | 第39页 |
4.2.3 传统村落文化的真实性受到挑战 | 第39页 |
4.2.4 传统村落资源产权不明确 | 第39-40页 |
4.2.5 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矛盾凸显 | 第40页 |
4.2.6 传统村落社区参与的不公平 | 第40-41页 |
4.2.7 传统村落保护意识薄弱 | 第41页 |
4.3 传统村落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1-46页 |
4.3.1 传统村落保护缺少法律支撑 | 第41-42页 |
4.3.2 监管体制责权不一,保护动力不足,保护资金短缺 | 第42-43页 |
4.3.3“权力审美”、“专家审美”左右传统村落规划活动 | 第43页 |
4.3.4 旅游凝视加速传统村落文化变迁 | 第43-44页 |
4.3.5 社区利益保障制度系统不完善 | 第44页 |
4.3.6 传统村落村民生存发展问题得不到足够重视 | 第44页 |
4.3.7 传统村落欠缺防灾减灾的能力 | 第44-46页 |
第5章 传统村落保护对策及发展建议 | 第46-57页 |
5.1 传统村落保护对策 | 第46-50页 |
5.1.1 出台传统村落保护法律,确定传统村落相关资源产权 | 第46页 |
5.1.2 科学制定保护规划,创新监管制度 | 第46-47页 |
5.1.3 建立传统村落规划师队伍 | 第47页 |
5.1.4 建立有效利益保障机制 | 第47-48页 |
5.1.5 转变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理念 | 第48页 |
5.1.6 建立可持续的防火机制 | 第48-50页 |
5.2 乡村旅游开发与传统村落保护互动发展 | 第50-51页 |
5.3 建立传统村落保护校地合作(高校VS村落)对.支援项目 | 第51-54页 |
5.3.1 合作与咨询 | 第51-52页 |
5.3.2 科学研究 | 第52页 |
5.3.3 培养传统村落保护内生力量 | 第52-53页 |
5.3.4 在传统村落共建实习、实践基地 | 第53-54页 |
5.3.5 尊重传统村落文化持有者和保护人才 | 第54页 |
5.4 传统村落发展建议 | 第54-57页 |
5.4.1 针对尚未具备旅游开发条件的传统村落 | 第54-56页 |
5.4.2 在贫困地区、边远地区传统村落开发深度旅游产品 | 第56-57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7-58页 |
6.1 结语 | 第57页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82页 |
1.贵州省传统村落名单 | 第63-72页 |
2.贵州省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单 | 第72-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