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2 理论基础 | 第12-16页 |
1.2.1 薪酬及薪酬管理的概念 | 第12-13页 |
1.2.2 薪酬管理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3 薪酬的构成 | 第14页 |
1.2.4 薪酬模式的分类 | 第14-15页 |
1.2.5 现代薪酬理论 | 第15-16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2章 内蒙古晨宏力化工公司员工薪酬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2-32页 |
2.1 晨宏力化工公司概况 | 第22-25页 |
2.1.1 晨宏力化工公司基本情况 | 第22页 |
2.1.2 内蒙古晨宏力化工公司人员构成 | 第22-25页 |
2.1.3 内蒙古晨宏力化工公司发展历程 | 第25页 |
2.2 内蒙古晨宏力化工公司员工薪酬管理现状 | 第25-27页 |
2.2.1 公司现行薪酬状况 | 第25页 |
2.2.2 公司现行的薪酬管理人员 | 第25-26页 |
2.2.3 公司实行的薪酬管理制度 | 第26-27页 |
2.3 内蒙古晨宏力化工公司现行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7-32页 |
2.3.1 公司员工对薪酬满意度分析 | 第27-28页 |
2.3.2 内蒙古晨宏力化工公司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8-32页 |
第3章 内蒙古晨宏力化工公司员工薪酬管理改进方案 | 第32-46页 |
3.1 员工薪酬管理改进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 第32-34页 |
3.1.1 改进的思路 | 第32-33页 |
3.1.2 基本原则 | 第33-34页 |
3.2 薪酬管理新趋势 | 第34-35页 |
3.3 内蒙古晨宏力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薪酬结构的改进设计 | 第35-36页 |
3.4 内蒙古晨宏力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岗位评价 | 第36-40页 |
3.4.1 岗位评价的目的 | 第36页 |
3.4.2 岗位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6-37页 |
3.4.3 岗位评价因素的选择 | 第37-38页 |
3.4.4 岗位评价因素权重的设计 | 第38-39页 |
3.4.5 数据处理及岗位排序 | 第39-40页 |
3.5 内蒙古晨宏力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薪酬体系和薪酬水平再设计 | 第40-46页 |
3.5.1 薪酬体系再设计 | 第40页 |
3.5.2 薪酬水平确定 | 第40-41页 |
3.5.3 各岗位薪酬标准 | 第41-42页 |
3.5.4 岗位工资层级 | 第42-43页 |
3.5.5 改进与薪酬挂钩的绩效考评体系,形成动态激励 | 第43-44页 |
3.5.6 建立社会联动评价机制,提升薪酬制度外部竞争力 | 第44页 |
3.5.7 非经济薪酬激励机制的改进 | 第44-46页 |
第4章 内蒙古晨宏力化工公司员工薪酬管理改进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 第46-55页 |
4.1 改进方案实施及预期效果 | 第46-49页 |
4.1.1 实施的具体措施 | 第46-48页 |
4.1.2 实施的预期效果 | 第48-49页 |
4.2 薪酬方案运行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49-51页 |
4.2.1 新的薪酬理念尚需建立 | 第49页 |
4.2.2 缺乏科学合理的薪酬监管机制 | 第49页 |
4.2.3 薪酬改进的配套制度不完善 | 第49-50页 |
4.2.4 薪酬调查工作不够全面 | 第50页 |
4.2.5 岗位评价因素的主观性难以避免 | 第50-51页 |
4.3 薪酬方案实施的保障 | 第51-55页 |
4.3.1 组织结构保障 | 第51-52页 |
4.3.2 宣传和培训保障 | 第52页 |
4.3.3 人力资源保障 | 第52-53页 |
4.3.4 沟通机制保障 | 第53页 |
4.3.5 薪酬总额控制机制保障 | 第53-54页 |
4.3.6 公司薪酬激励制度公平性的保障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