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词类论文

基于语义地图的汉语副词“可”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1-28页
    1.1 汉语副词“可”的研究现状第11-20页
        1.1.1 汉语副词“可”的归属第11-12页
        1.1.2 汉语副词“可”的功能第12-18页
        1.1.3 汉语副词“可”的语法化第18-20页
    1.2 语义地图的研究现状第20-22页
        1.2.1 国外研究第20-21页
        1.2.2 国内研究第21-22页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第22-24页
        1.3.1 研究目的第22-23页
        1.3.2 研究意义第23页
        1.3.3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4 本文主要运用的理论第24-26页
        1.4.1 语义地图第24-25页
        1.4.2 语法化第25-26页
    1.5 语料来源及其它说明第26-28页
        1.5.1 语料来源第26页
        1.5.2 其它说明第26-28页
2 汉语共同语副词“可”的功能用法第28-48页
    2.1 普通话副词“可”的功能用法第28-43页
        2.1.1 语气副词第28-39页
        2.1.2 程度副词第39-42页
        2.1.3 关联副词第42-43页
    2.2 古汉语副词“可”的功能用法第43-48页
        2.2.1 语气副词第44-46页
        2.2.2 程度副词第46-47页
        2.2.3 其它第47-48页
3 汉语方言副词“可”的功能用法第48-80页
    3.1 典型区第48-67页
        3.1.1 官话区第48-65页
        3.1.2 晋语区第65-67页
    3.2 非典型区第67-70页
    3.3 其它相关问题第70-80页
4 汉语副词“可”的语义地图构建第80-91页
    4.1 关于语义地图的绘制第80-81页
        4.1.1 基本步骤第80-81页
        4.1.2 语义节点的选择第81页
        4.1.3 语义功能位置的确定第81页
    4.2 汉语“可”的语义关联第81-88页
        4.2.1 汉语“可”的发展演变第81-87页
        4.2.2 汉语“可”的概念空间第87-88页
    4.3 汉语副词“可”的语义地图第88-91页
5 结语第91-94页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与创新之处第91-93页
    5.2 论文的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6页
[附录]调查合作人基本情况第106-11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发展汉语》高级综合教材中的联合型复合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下一篇:网络资源辅助对外汉语报刊课教学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