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0页 |
1 乌龙茶色泽品质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1 水溶性色素 | 第14-15页 |
1.2 脂溶性色素 | 第15-16页 |
2 色差计在茶叶上的应用研究 | 第16-19页 |
2.1 L~*a~*b~*表色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2.2 色差计的应用 | 第17页 |
2.3 色差计在茶叶上的应用 | 第17-19页 |
3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9-20页 |
3.1 本研究的内容 | 第19页 |
3.2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试验方法筛选研究 | 第20-53页 |
1 茶粉色度值测定方法研究 | 第20-28页 |
1.1 试验材料及仪器 | 第20页 |
1.1.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页 |
1.2 处理因素及水平设置 | 第20-21页 |
1.2.1 因素A:磨样时间 | 第20页 |
1.2.2 因素B:颗粒大小 | 第20-21页 |
1.2.3 测定方法 | 第21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21-28页 |
1.3.1 磨样时间及茶粉粒度对各项色差参数的影响 | 第21-25页 |
1.3.2 D处理下色度值的变化 | 第25-27页 |
1.3.3 不同处理下的茶粉量所占百分率的变化 | 第27-28页 |
1.4 小结 | 第28页 |
2 茶粉汤色色度值测定方法研究 | 第28-33页 |
2.1 试验材料及仪器 | 第28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页 |
2.2 茶粉汤色的色差测定 | 第28-29页 |
2.2.1 样品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2 茶水比设计(M) | 第29页 |
2.2.3 冲泡时间设计(N) | 第29页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2.3.1 茶水比对茶汤色泽的影响 | 第29-31页 |
2.3.2 冲泡时间对茶汤色泽的影响 | 第31-33页 |
2.4 小结 | 第33页 |
3 乌龙茶毛茶茶汤色度值测定方法研究 | 第33-39页 |
3.1 试验材料及仪器 | 第33-34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3-34页 |
3.2 试验方案 | 第34页 |
3.2.1 茶水比设计(R) | 第34页 |
3.2.2 冲泡时间设计(S) | 第34页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3.3.1 茶水比对茶汤色泽的影响 | 第34-36页 |
3.3.2 冲泡时间对茶汤色泽的影响 | 第36-38页 |
3.4 小结 | 第38-39页 |
4 超声波辅助提取茶叶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工艺优化 | 第39-5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39页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9页 |
4.1.3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0-51页 |
4.2.1 超声波辅助提取茶叶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40-42页 |
4.2.2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茶叶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工艺 | 第42-51页 |
4.3 小结 | 第51页 |
5 讨论 | 第51-53页 |
5.1 乌龙茶茶粉色度值测定方法 | 第51-52页 |
5.2 乌龙茶茶汤色度值测定方法 | 第52页 |
5.3 乌龙茶毛茶汤色色度值测定方法 | 第52页 |
5.4 茶叶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最佳提取工艺 | 第52-53页 |
第三章 做青温度对乌龙茶色度值的影响 | 第53-72页 |
1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 第53-54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53页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3页 |
1.3 测定项目 | 第53-54页 |
1.3.1 主要生化成分测定 | 第53-54页 |
1.3.2 色度值测定 | 第54页 |
1.4 做青处理方案 | 第54页 |
1.5 数据处理 | 第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70页 |
2.1 不同做青温度对铁观音色度值的影响 | 第54-62页 |
2.1.1 铁观音做青过程中茶粉色度值的变化 | 第54-57页 |
2.1.2 铁观音做青过程中茶汤色度值的变化 | 第57-58页 |
2.1.3 铁观音做青过程中色度值的变化与生化成分之间的关联 | 第58-61页 |
2.1.4 不同做青温度处理下铁观音毛茶汤色色度值的变化 | 第61-62页 |
2.2 不同做青温度对金观音色度值的影响 | 第62-70页 |
2.2.1 金观音做青过程中茶粉色度值的变化 | 第62-63页 |
2.2.2 金观音做青过程中茶汤色度值的变化 | 第63-65页 |
2.2.3 金观音做青过程中色度值的变化与生化成分之间的关联 | 第65-67页 |
2.2.4 不同做青温度处理下金观音毛茶汤色色度值的变化 | 第67-70页 |
3 讨论 | 第70-72页 |
3.1 做青温度对茶粉色度值的影响 | 第70页 |
3.2 做青温度对茶汤色度值的影响 | 第70-72页 |
第四章 做青强度对乌龙茶色度值的影响 | 第72-98页 |
1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 第72-74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72页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2页 |
1.3 测定项目 | 第72-73页 |
1.3.1 主要生化成分测定 | 第72-73页 |
1.3.2 色度值测定 | 第73页 |
1.3.3 叶片含水量的测定 | 第73页 |
1.4 做青处理方案 | 第73页 |
1.5 数据处理 | 第73-7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4-95页 |
2.1 不同做青强度对叶片色度值的影响 | 第74-80页 |
2.1.1 铁观音叶片色度值的变化 | 第74-76页 |
2.1.2 金观音叶片色度值的变化 | 第76-78页 |
2.1.3 白芽奇兰叶片色度值的变化 | 第78-80页 |
2.2 铁观音做青过程中茶粉、茶汤色度值的变化 | 第80-85页 |
2.2.1 铁观音做青过程中茶粉、茶汤色度值的变化 | 第80-83页 |
2.2.2 铁观音做青过程中色度值的变化与生化成分之间的关系 | 第83-84页 |
2.2.3 铁观音毛茶汤色色度值的变化 | 第84-85页 |
2.3 金观音做青过程中茶粉、茶汤色度值的变化 | 第85-90页 |
2.3.1 金观音做青过程中茶粉、茶汤色度值的变化 | 第85-88页 |
2.3.2 金观音做青过程中色度值的变化与生化成分之间的关系 | 第88-89页 |
2.3.3 金观音毛茶汤色色度值的变化 | 第89-90页 |
2.4 白芽奇兰做青过程中茶粉、茶汤色度值的变化 | 第90-95页 |
2.4.1 白芽奇兰做青过程中茶粉、茶汤色度值的变化 | 第90-93页 |
2.4.2 白芽奇兰做青过程中色度值的变化与生化成分之间的关系 | 第93-94页 |
2.4.3 白芽奇兰毛茶汤色色度值的变化 | 第94-95页 |
3 讨论 | 第95-98页 |
3.1 做青、杀青对叶片色度值L~*、a~*、b~*的影响 | 第95-96页 |
3.2 做青强度对茶粉色度值的影响 | 第96页 |
3.3 做青强度对茶汤色度值的影响 | 第96-9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98-103页 |
1 乌龙茶色度值测定方法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提取工艺优化 | 第98页 |
2 做青、杀青对叶片色度值L~*、a~*、b~*的影响 | 第98-99页 |
3 做青温度对乌龙茶色度值的影响 | 第99-100页 |
4 做青强度对乌龙茶色度值的影响 | 第100-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106-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