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隐性心理伤害及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3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隐性心理伤害的理论概述 | 第17-21页 |
2.1 大学生隐性心理伤害的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1.1 心理伤害 | 第17页 |
2.1.2 隐性心理伤害 | 第17-18页 |
2.1.3 大学生隐性心理伤害 | 第18页 |
2.2 大学生隐性心理伤害的特点 | 第18-21页 |
2.2.1 来源的间接性 | 第18-19页 |
2.2.2 过程的隐蔽性 | 第19页 |
2.2.3 结果的长期性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大学生隐性心理伤害的现状 | 第21-41页 |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21-23页 |
3.1.1 调查设计 | 第21-22页 |
3.1.2 问卷的发放与统计 | 第22页 |
3.1.3 样本基本信息 | 第22-23页 |
3.2 大学生隐性心理伤害的表现 | 第23-26页 |
3.2.1 受教育权被侵害 | 第23-25页 |
3.2.2 隐私权被侵犯 | 第25页 |
3.2.3 自身的心理失衡 | 第25-26页 |
3.3 大学生隐性心理伤害的来源 | 第26-38页 |
3.3.1 家源性隐性心理伤害 | 第26-28页 |
3.3.2 师源性隐性心理伤害 | 第28-33页 |
3.3.3 生源性隐性心理伤害 | 第33-35页 |
3.3.4 学源性隐性心理伤害 | 第35-38页 |
3.4 大学生隐性心理伤害造成的后果 | 第38-41页 |
3.4.1 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 第38-39页 |
3.4.2 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 第39页 |
3.4.3 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减少大学生隐性心理伤害的对策 | 第41-52页 |
4.1 家源性隐性心理伤害规避对策 | 第41-43页 |
4.1.1 父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 第41-42页 |
4.1.2 父母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 | 第42-43页 |
4.1.3 父母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 | 第43页 |
4.2 师源性隐性心理伤害的规避对策 | 第43-46页 |
4.2.1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 第44-45页 |
4.2.2 强化教师的法律意识 | 第45-46页 |
4.2.3 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 | 第46页 |
4.3 生源性隐性心理伤害规避策略 | 第46-49页 |
4.3.1 增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 | 第47页 |
4.3.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第47-48页 |
4.3.3 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 第48-49页 |
4.3.4 提高学生精神生活质量 | 第49页 |
4.4 学源性隐性心理伤害的规避对策 | 第49-52页 |
4.4.1 对高校管理者实施有效的监督措施 | 第49-50页 |
4.4.2 加强对高校管理者的培训教育 | 第50-51页 |
4.4.3 加强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57-58页 |
附录B 大学生隐性心理伤害调查问卷 | 第58-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