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学生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隐性心理伤害及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4-17页
        1.3.1 研究思路第14-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页
        1.3.3 主要创新之处第15-17页
第二章 隐性心理伤害的理论概述第17-21页
    2.1 大学生隐性心理伤害的相关概念第17-18页
        2.1.1 心理伤害第17页
        2.1.2 隐性心理伤害第17-18页
        2.1.3 大学生隐性心理伤害第18页
    2.2 大学生隐性心理伤害的特点第18-21页
        2.2.1 来源的间接性第18-19页
        2.2.2 过程的隐蔽性第19页
        2.2.3 结果的长期性第19-21页
第三章 大学生隐性心理伤害的现状第21-41页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第21-23页
        3.1.1 调查设计第21-22页
        3.1.2 问卷的发放与统计第22页
        3.1.3 样本基本信息第22-23页
    3.2 大学生隐性心理伤害的表现第23-26页
        3.2.1 受教育权被侵害第23-25页
        3.2.2 隐私权被侵犯第25页
        3.2.3 自身的心理失衡第25-26页
    3.3 大学生隐性心理伤害的来源第26-38页
        3.3.1 家源性隐性心理伤害第26-28页
        3.3.2 师源性隐性心理伤害第28-33页
        3.3.3 生源性隐性心理伤害第33-35页
        3.3.4 学源性隐性心理伤害第35-38页
    3.4 大学生隐性心理伤害造成的后果第38-41页
        3.4.1 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第38-39页
        3.4.2 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第39页
        3.4.3 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第39-41页
第四章 减少大学生隐性心理伤害的对策第41-52页
    4.1 家源性隐性心理伤害规避对策第41-43页
        4.1.1 父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第41-42页
        4.1.2 父母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第42-43页
        4.1.3 父母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第43页
    4.2 师源性隐性心理伤害的规避对策第43-46页
        4.2.1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第44-45页
        4.2.2 强化教师的法律意识第45-46页
        4.2.3 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第46页
    4.3 生源性隐性心理伤害规避策略第46-49页
        4.3.1 增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第47页
        4.3.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第47-48页
        4.3.3 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第48-49页
        4.3.4 提高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第49页
    4.4 学源性隐性心理伤害的规避对策第49-52页
        4.4.1 对高校管理者实施有效的监督措施第49-50页
        4.4.2 加强对高校管理者的培训教育第50-51页
        4.4.3 加强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第51-52页
结语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第57-58页
附录B 大学生隐性心理伤害调查问卷第58-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习近平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的哲学意蕴
下一篇:Conclad连续挤压法制备侧向复合型铜铝复合材料及其组织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