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生物大分子共混物的制备及分类 | 第13-14页 |
1.2 生物大分子共混物的相容性 | 第14页 |
1.3 生物大分子共混物的凝胶性 | 第14-15页 |
1.4 可食性膜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5 共干燥调控蛋白质/多糖相容性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6 可食性膜作为抗菌剂载体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7 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22页 |
1.8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8页 |
第二章 共干燥处理对SPI/PS共混体系相容性的影响 | 第28-45页 |
2.1 前言 | 第28-29页 |
2.2 材料和设备 | 第29-30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0-34页 |
2.3.1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30页 |
2.3.2 氨基酸组成分析 | 第30页 |
2.3.3 SPI/PS共干燥粉的制备 | 第30-31页 |
2.3.4 SPI/PS共混液的制备 | 第31页 |
2.3.5 SPI/PS共混液特性粘度(η)的测定 | 第31页 |
2.3.6 共混体系相容性的粘度法表征 | 第31-32页 |
2.3.7 不同相容性程度的共混体系Cryo-TEM观测 | 第32-33页 |
2.3.8 不同相容性程度的共混体系CLSM观测 | 第33页 |
2.3.9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4-42页 |
2.4.1 共混体系氨基酸组成变化分析 | 第34-35页 |
2.4.2 共干燥对SPI/PS共混体系相容性影响 | 第35-37页 |
2.4.3 SPI/PS共混体系TEM微观结构分析 | 第37-40页 |
2.4.4 SPI/PS共混体系CLSM微观结构分析 | 第40-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第三章 热力学探讨共混成膜体系相容性变化的机制研究 | 第45-60页 |
3.1 前言 | 第45-46页 |
3.2 材料和设备 | 第46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3.3.1 SPI/PS共干燥共混液的制备 | 第46页 |
3.3.2 SPI/ALG共混液特性粘度(η)的测定 | 第46页 |
3.3.3 共混体系相容性的粘度法表征 | 第46-47页 |
3.3.4 不同相分离状态SPI/ALG共混体系的制备 | 第47页 |
3.3.5 共混体系相分离动力学测定 | 第47页 |
3.3.6 共混体系DSC测定 | 第47页 |
3.3.7 共混体系CLSM观测 | 第47页 |
3.3.8 共混体系Cryo-TEM观测 | 第47页 |
3.3.9 数据处理 | 第47-48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8-57页 |
3.4.1 单一组分Tg值 | 第48-49页 |
3.4.2 非相分离共混体系Tg值 | 第49-52页 |
3.4.3 部分相分离体系Tg值 | 第52-55页 |
3.4.4 部分相容共混体系Tg值与其不同阶段相分离形态的相关性 | 第55-56页 |
3.4.5 微观结构表征 | 第56-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第四章 从凝胶动力学角度探讨共混成膜体系相容性变化的机制研究 | 第60-79页 |
4.1 前言 | 第60-61页 |
4.2 材料和设备 | 第61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6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1-63页 |
4.3.1 SPI/PS共干燥共混液的制备 | 第61-62页 |
4.3.2 不同相分离状态SPI/ALG共混体系的制备 | 第62页 |
4.3.3 共混体系相分离动力学测定 | 第62页 |
4.3.4 共混体系凝胶动力学测定 | 第62页 |
4.3.5 共混体系Cryo-TEM微观结构分析 | 第62-63页 |
4.3.6 Zeta电位测定 | 第63页 |
4.3.7 SPI/PS共干燥共混体系凝胶质构特性测定 | 第63页 |
4.3.8 SPI/PS共干燥共混体系凝胶质构特性归一化综合分析 | 第63页 |
4.3.9 数据处理 | 第63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3-76页 |
4.4.1 不同相容性条件下共混体系的相分离及淬灭共干燥混合物凝胶性 | 第63-64页 |
4.4.2 单一组分凝胶性 | 第64-65页 |
4.4.3 共混体系凝胶点温度 | 第65-66页 |
4.4.4 共混体系凝胶G’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演变 | 第66-69页 |
4.4.5 凝胶性与不同相容性下相分离形态的相关性研究 | 第69-70页 |
4.4.6 p H对不同相分离体系共混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 第70-72页 |
4.4.7 直接共混SPI/PS凝胶的质构特性 | 第72-73页 |
4.4.8 共干燥共混SPI/PS凝胶的质构特性 | 第73-75页 |
4.4.9 SPI/PS综合凝胶质构特性比较分析 | 第75-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第五章 相容性变化对SPI/PS共混膜性能的影响 | 第79-101页 |
5.1 前言 | 第79-81页 |
5.2 材料和设备 | 第81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81页 |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81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81-84页 |
5.3.1 SPI/PS直接共混及共干燥共混膜的制备 | 第81-82页 |
5.3.2 SPI/PS/脂类直接共混及共干燥共混膜的制备 | 第82页 |
5.3.3 共混膜液相容性表征 | 第82页 |
5.3.4 共混膜性质的测定 | 第82-83页 |
5.3.5 共混膜性能归一化处理 | 第83-84页 |
5.3.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 | 第84页 |
5.3.7 数据处理 | 第84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84-97页 |
5.4.1 共混膜厚度 | 第84-85页 |
5.4.2 共混膜外观性能 | 第85-86页 |
5.4.3 共混膜的WVP | 第86-88页 |
5.4.4 共混膜机械性能 | 第88-90页 |
5.4.5 共混膜的OP | 第90-91页 |
5.4.6 相容性变化对含脂共混膜性能的影响 | 第91-94页 |
5.4.7 复合脂类加入对不同相容性条件下共混膜整体性能的影响 | 第94-9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第六章 SPI/PS基纳米复合膜应用研究 | 第101-116页 |
6.1 前言 | 第101-102页 |
6.2 材料和设备 | 第102-103页 |
6.2.1 实验材料 | 第102-103页 |
6.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03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103-106页 |
6.3.1 含MMT及THY成分SPI/ALG基直接共混及共干燥共混膜的制备 | 第103-104页 |
6.3.2 含MMT及YHY成分SPI/ALG基直接共混及共干燥共混膜表征 | 第104页 |
6.3.3 共混膜中THY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第104页 |
6.3.4 共混膜中THY释放速率的测定 | 第104-105页 |
6.3.5 载THY共混膜对E. coli和S. aureus的抑制效果测定 | 第105页 |
6.3.6 载THY共混膜对中式香肠E. coli和S. aureus的抑制效果测定 | 第105页 |
6.3.7 数据处理 | 第105-106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13页 |
6.4.1 不同含量MMT的SPI/ALG基共混膜TEM分析结果 | 第106页 |
6.4.2 不同含量MMT下的SPI/ALG基共混膜厚度变化及透光率变化 | 第106-107页 |
6.4.3 SPI/ALG基共混膜中THY的释放结果 | 第107-111页 |
6.4.4 载THY共混膜抗菌效果评价 | 第111页 |
6.4.5 应用于中式香肠共混膜抗菌效果评价 | 第111-11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6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