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艺术史论文

纪录片下的中国--二十世纪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

导言第8-12页
总序 纪录片下的中国第12-20页
第一篇 诞生与萌芽第20-61页
    第一章 中国早期纪录片(1905年--1931年)第22-34页
        第一节 早期纪录片-动荡中的中国大地第22-28页
        第二节 反映斑澜壮观的社会现实第28-30页
        第三节 早期纪录片的美学特质:“文以载道”的现实主义风格第30-32页
        第四节 早期社会与纪录片:真实地映照社会的初步演变第32-34页
    第二章 铁蹄下的怒吼与抗争(1931年--1945年)第34-50页
        第一节 抗日烽火与国防电影第34-43页
        第二节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第43-46页
        第三节 美学特征:鼓动民众第46-47页
        第四节 抗战时期的社会与纪录片:反映激烈动荡中的中国第47-50页
    第三章 新时代的黎明与曙光(1945年--1949年)第50-61页
        第一节 反映现实 纪录胜利第50-52页
        第二节 一首由千千万万人民英雄书写的历史叙事长诗第52-53页
        第三节 美学特征:纪录胜利第53-56页
        第四节 时代变动中的社会与纪录片:真实反映社会剧烈变动第56-61页
第二篇 发展与曲折(1949年--1966年)第61-120页
    第四章 纪录片创作主要作品第62-82页
        第一节 纪录片创作主要作品第62-69页
        第二节 新的世界 新的发展第69-74页
        第三节 美学特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第74-76页
        第四节 变革时期的社会与纪录片第76-82页
    第五章 “文革”时期的纪录片(1966年--1976年)第82-92页
        第一节 纪录片创作的主要作品第82-84页
        第二节 文革时纪录片的主要特点与作用第84-87页
        第三节 美学特征:为政治服务第87-88页
        第四节 文革时期的社会与纪录片:一幅延续十年的离奇文化图像第88-92页
    第六章 转折时期的纪录片(1976年--1989年)第92-120页
        第一节 逐步发展的纪录片第92-104页
        第二节 纪录片的多元功能第104-107页
        第三节 八十年代纪录片的美学特征:多元化与人性化第107-110页
        第四节 变革时期的社会与纪录片第110-120页
第三篇 突破与局限第120-162页
    第七章 迈向新世纪的纪录片(1989年--至今)第121-162页
        第一节 纪录片发展的基本概况第121-150页
        第二节 九十年代纪录片的美学特质第150-152页
        第三节 纪录片与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第152-159页
        第四节 全方位描绘大时代的风采第159-162页
第四篇 台湾与香港的新闻纪录影片第162-166页
    第八章 1949年以来台湾新闻纪录片简况第162-164页
    第九章 1949年以来的香港的新闻纪录电影第164-166页
结语第166-169页
主要参考文献、书目第169-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当·斯密的伦理学--《道德情操论》研究
下一篇:基于大豆蛋白/多糖相容性变化研究共混成膜体系热力学性质与凝胶性变化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