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留学生离合词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致谢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1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3 离合词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3.1 汉语离合词的本体研究 | 第12-16页 |
1.3.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问题研究 | 第16-17页 |
1.3.3 俄罗斯学生汉语离合词习得研究 | 第17-18页 |
1.4 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8页 |
1.4.3 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法 | 第18-19页 |
1.4.4 对比法 | 第19-20页 |
2 俄罗斯留学生离合词习得情况调查 | 第20-29页 |
2.1 测试对象、内容及测试试题的设计 | 第20-23页 |
2.1.1 测试对象 | 第20页 |
2.1.2 测试内容 | 第20-23页 |
2.2 调查和测试结果 | 第23-25页 |
2.2.1 初级班问卷调查结果 | 第23-24页 |
2.2.2 中级班问卷调查结果 | 第24页 |
2.2.3 高级班问卷调查结果 | 第24-25页 |
2.3 初、中、高级阶段测试结果分析 | 第25-29页 |
2.3.1 个体分析 | 第25-27页 |
2.3.2 整体分析 | 第27-29页 |
3 俄罗斯留学生离合词偏误类型 | 第29-35页 |
3.1 离合词涉及的对象引入有误 | 第29页 |
3.2 动态助词“着、了、过”位置有误 | 第29-30页 |
3.3 补语位置有误 | 第30-32页 |
3.3.1 时量/动量补语偏误 | 第30页 |
3.3.2 状态补语偏误 | 第30-31页 |
3.3.3 可能补语偏误 | 第31页 |
3.3.4 趋向补语偏误 | 第31页 |
3.3.5 结果补语偏误 | 第31-32页 |
3.4 定语位置有误 | 第32-33页 |
3.4.1 (代词)定语的偏误 | 第32页 |
3.4.2 (名词)定语的偏误 | 第32页 |
3.4.3 (数量词、什么)定语 | 第32-33页 |
3.5 离合词重叠形式有误 | 第33页 |
3.6 结构助词“的”使用偏误 | 第33-34页 |
3.7 与意义相近的动词用法混淆 | 第34-35页 |
4 俄罗斯留学生偏误产生的原因 | 第35-42页 |
4.1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 第35-36页 |
4.1.1 语序方面 | 第35-36页 |
4.1.2 动词方面 | 第36页 |
4.2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 第36-38页 |
4.2.1 动词方面 | 第37-38页 |
4.2.2 语法方面 | 第38页 |
4.3 教材编写不当 | 第38-39页 |
4.4 教师教学的影响 | 第39-40页 |
4.5 学生学习策略和自身汉语水平影响 | 第40-42页 |
5 俄罗斯留学生离合词习得对策 | 第42-54页 |
5.1 运用对比分析法进行教学 | 第42-45页 |
5.1.1 引出宾语对象的扩展形式 | 第42-43页 |
5.1.2 插入助词的扩展形式 | 第43页 |
5.1.3 插入补语的扩展形式 | 第43-44页 |
5.1.4 插入定语的扩展形式 | 第44-45页 |
5.1.5 重叠形式 | 第45页 |
5.2 教材编写的建议 | 第45-47页 |
5.2.1 对离合词注释编写的建议 | 第45页 |
5.2.2 对离合词课后练习编写的建议 | 第45-47页 |
5.3 教师教学的建议 | 第47-52页 |
5.3.1 提高离合词的教学能力 | 第47页 |
5.3.2 分阶段教学 | 第47-48页 |
5.3.3 完善教材中有关离合词的注释和练习 | 第48-52页 |
5.4 留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建议 | 第52-54页 |
5.4.1 学习态度 | 第52-53页 |
5.4.2 学习方法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1 | 第58-60页 |
附录 2 | 第60-62页 |
附录 3 | 第62-64页 |
附录 4 | 第64-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