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微课模式下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1 新课程改革实施的需要第9页
        1.1.2 网络开放课程的飞速发展第9页
        1.1.3 微课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第9-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1 理论意义第10页
        1.2.2 实践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3-14页
        1.4.1 研究思路第13页
        1.4.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5 论文框架第14-15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5-21页
    2.1 核心概念界定第15-17页
        2.1.1 微课第15页
        2.1.2 生物微课第15页
        2.1.3 教学模式第15-16页
        2.1.4 微课教学模式第16页
        2.1.5 教学设计第16-17页
    2.2 研究的理论支柱第17-19页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17页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17页
        2.2.3 非正式学习理论第17-18页
        2.2.4 程序教学原则第18页
        2.2.5 教学传播学理论第18-19页
    2.3 微课在中学生物学中的应用的可行性分析第19-21页
        2.3.1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第19页
        2.3.2 微课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可行性论证第19-21页
第3章 中学生物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第21-44页
    3.1 《种子萌发的条件》微课程案例第21-34页
        3.1.1 分析阶段第21页
        3.1.2 设计阶段第21-25页
        3.1.3 开发阶段第25页
        3.1.4 实施阶段第25-32页
        3.1.5 评价阶段第32页
        3.1.6 教学反思第32-34页
    3.2 《神经系统的组成》微课程案例第34-44页
        3.2.1 分析阶段第34-35页
        3.2.2 设计阶段第35-40页
        3.2.3 开发阶段第40页
        3.2.4 应用阶段第40-42页
        3.2.5 评价阶段第42页
        3.2.6 反思阶段第42-44页
第4章 中学生物学微课教学实施结果与结论分析第44-47页
    4.1 微课教学的实施第44-46页
        4.1.1 实施时间第44页
        4.1.2 实施对象第44页
        4.1.3 实施方案第44-45页
        4.1.4 实施结果第45-46页
    4.2 微课实验结果分析第46-47页
第5章 结束语第47-49页
    5.1 总结第47页
        5.1.1 提出生物微课设计的组成要素第47页
        5.1.2 构建微课生物教学设计的模式第47页
        5.1.3 采用实验方法验证微课教学模式的效果第47页
    5.2 展望第47-48页
        5.2.1 加快新课程理念的落实第47-48页
        5.2.2 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第48页
    5.3 不足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附录第52-53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刘辰翁记体文研究
下一篇:明代长篇小说开篇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