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模式下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新课程改革实施的需要 | 第9页 |
1.1.2 网络开放课程的飞速发展 | 第9页 |
1.1.3 微课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2.1.1 微课 | 第15页 |
2.1.2 生物微课 | 第15页 |
2.1.3 教学模式 | 第15-16页 |
2.1.4 微课教学模式 | 第16页 |
2.1.5 教学设计 | 第16-17页 |
2.2 研究的理论支柱 | 第17-19页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7页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7页 |
2.2.3 非正式学习理论 | 第17-18页 |
2.2.4 程序教学原则 | 第18页 |
2.2.5 教学传播学理论 | 第18-19页 |
2.3 微课在中学生物学中的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第19-21页 |
2.3.1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 第19页 |
2.3.2 微课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可行性论证 | 第19-21页 |
第3章 中学生物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 第21-44页 |
3.1 《种子萌发的条件》微课程案例 | 第21-34页 |
3.1.1 分析阶段 | 第21页 |
3.1.2 设计阶段 | 第21-25页 |
3.1.3 开发阶段 | 第25页 |
3.1.4 实施阶段 | 第25-32页 |
3.1.5 评价阶段 | 第32页 |
3.1.6 教学反思 | 第32-34页 |
3.2 《神经系统的组成》微课程案例 | 第34-44页 |
3.2.1 分析阶段 | 第34-35页 |
3.2.2 设计阶段 | 第35-40页 |
3.2.3 开发阶段 | 第40页 |
3.2.4 应用阶段 | 第40-42页 |
3.2.5 评价阶段 | 第42页 |
3.2.6 反思阶段 | 第42-44页 |
第4章 中学生物学微课教学实施结果与结论分析 | 第44-47页 |
4.1 微课教学的实施 | 第44-46页 |
4.1.1 实施时间 | 第44页 |
4.1.2 实施对象 | 第44页 |
4.1.3 实施方案 | 第44-45页 |
4.1.4 实施结果 | 第45-46页 |
4.2 微课实验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第5章 结束语 | 第47-49页 |
5.1 总结 | 第47页 |
5.1.1 提出生物微课设计的组成要素 | 第47页 |
5.1.2 构建微课生物教学设计的模式 | 第47页 |
5.1.3 采用实验方法验证微课教学模式的效果 | 第47页 |
5.2 展望 | 第47-48页 |
5.2.1 加快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 第47-48页 |
5.2.2 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 第48页 |
5.3 不足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