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诚信领导对员工个体主动性的影响机制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理论意义第11-12页
        1.2.3 实践意义第12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设计第12-15页
        1.3.1 研究目标第12页
        1.3.2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3 研究方法第13页
        1.3.4 研究过程第13-15页
    1.4 研究的创新点第15-16页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第16-28页
    2.1 诚信领导的研究现状第16-19页
        2.1.1 诚信领导的概念内涵第16-17页
        2.1.2 诚信领导的维度第17-18页
        2.1.3 诚信领导的相关研究现状第18-19页
    2.2 领导一成员交换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2.2.1 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概念内涵第19页
        2.2.2 领导─成员交换的维度与测量第19-21页
    2.3 核心自我评价的研究现状第21-24页
        2.3.1 核心自我评价的概念内涵第21页
        2.3.2 核心自我评价的维度及测量第21-23页
        2.3.3 核心自我评价的研究现状第23-24页
    2.4 员工个体主动性的研究现状第24-28页
        2.4.1 员工个体主动性的概念内涵第24页
        2.4.2 员工个体主动性的维度及测量第24-25页
        2.4.3 员工个体主动性相关研究现状第25-28页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第28-32页
    3.1 研究假设第28-31页
        3.1.1 员工个体主动性的内容结构第28页
        3.1.2 诚信领导、领导-成员交换与员工个体主动性的关系第28-30页
        3.1.3 核心自我评价对中介作用的调节效应第30-31页
    3.2 研究模型第31-32页
第四章 员工个体主动性的内容结构研究第32-45页
    4.1 员工个体主动性内容结构的预研究第32-36页
        4.1.1 研究目的第32页
        4.1.2 研究过程与方法第32-36页
    4.2 员工个体主动性的内容结构探索第36-40页
        4.2.1 研究目的第36页
        4.2.2 研究被试与研究方法第36-37页
        4.2.3 分析与结果第37-40页
    4.3 员工个体主动性的内容结构验证第40-42页
        4.3.1 研究目的第40页
        4.3.2 研究被试与研究方法第40页
        4.3.3 模型检验第40-42页
    4.4 员工个体主动性问卷的信效度分析第42-43页
        4.4.1 信度检验第42页
        4.4.2 效度检验第42-43页
    4.5 员工个体主动性内容结构的讨论第43-45页
第五章 诚信领导、领导-成员交换与员工个体主动性的关系第45-54页
    5.1 研究目的第45页
    5.2 研究方法第45-46页
        5.2.1 研究对象第45页
        5.2.2 研究工具第45-46页
        5.2.3 统计分析第46页
    5.3 研究结果第46-51页
        5.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第46页
        5.3.2 多元回归分析第46-49页
        5.3.3 领导-成员交换(LMX)中介作用检验第49-51页
    5.4 讨论与分析第51-54页
        5.4.1 诚信领导与员工个体主动性关系的讨论第51页
        5.4.2 诚信领导与领导-成员交换关系的讨论第51-52页
        5.4.3 领导-成员交换与员工个体主动性关系的讨论第52页
        5.4.4 LMX 在诚信领导与个体主动性之间部分中介效应讨论第52-54页
第六章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核心自我评价对领导-成员交换中介作用的调节第54-59页
    6.1 研究目的第54页
    6.2 研究方法第54页
        6.2.1 测量工具第54页
        6.2.2 统计分析第54页
    6.3 研究结果第54-56页
    6.4 讨论与分析第56-5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2页
    7.1 本研究主要结论第59页
    7.2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建议第59-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附录第68-76页
致谢第76-7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40年来克拉地峡东西海岸带红树林变化遥感监测与对比分析
下一篇:新生代员工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对离职意向的影响—角色压力和组织承诺的双中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