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一、揭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8页 |
二、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 第8-9页 |
三、探索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 第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12-14页 |
一、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三、研究的难点和创新 | 第12-14页 |
第二章 主体间性理论的概述 | 第14-22页 |
第一节 主体间性理论的渊源 | 第14-18页 |
一、主体性的内涵 | 第14-15页 |
二、主体间性的内涵 | 第15-17页 |
三、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辩证统一 | 第17-18页 |
第二节 主体间性理论引入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8-22页 |
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 | 第18-19页 |
二、主体间性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三、主体间性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 第20-22页 |
第三章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阻隔问题的分析 | 第22-37页 |
第一节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性分析 | 第22-26页 |
一、交往理论的社会学分析 | 第22-24页 |
二、交往理论的哲学分析 | 第24-25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往的特性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交往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 第26-32页 |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 | 第26-28页 |
二、交往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 第28-30页 |
三、交往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 | 第30-32页 |
第三节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往阻隔的因素 | 第32-37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交往诚信问题 | 第32-33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语言沟通问题 | 第33-35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交往方式问题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第37-55页 |
第一节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中各要素提出的对策 | 第37-40页 |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教育 | 第37-38页 |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理解 | 第38-39页 |
三、实现教育者同受教育者的有机统一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实现灌输式和交互式教育方法的统一 | 第40-44页 |
一、灌输式教育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 第40-41页 |
二、交互式教育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 第41-43页 |
三、实现灌输式和交互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 第44-50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生活 | 第44-45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社会化 | 第45-46页 |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 第46-50页 |
第四节 重视网络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 第50-55页 |
一、网络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 | 第50-51页 |
二、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 第51-52页 |
三、如何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