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叉口机动车运行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8页 |
·问题提出 | 第16-18页 |
·课题来源 | 第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从根源上分析交通拥堵成因 | 第19页 |
·为交叉口机动车信号设置提供理论依据 | 第19页 |
·为交叉口渠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发展和完善交叉口机动车流运行特性研究 | 第20页 |
·提升交叉口交通运行安全性 | 第20页 |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研究现状 | 第20-33页 |
·主要技术方法概述 | 第21-30页 |
·现有研究成果评述 | 第30-33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33-37页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33-34页 |
·论文框架结构 | 第34-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2章 交叉口处机动车驾驶员心理压力模型构建 | 第38-60页 |
·交叉口处驾驶员驾驶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3页 |
·静态因素影响分析 | 第38-39页 |
·动态因素对驾驶员驾驶心理影响分析 | 第39-41页 |
·驾驶员自身因素对驾驶行为影响 | 第41-43页 |
·交叉口处驾驶员感知-响应模型建立 | 第43-51页 |
·驾驶员视觉注意特性分析 | 第44-46页 |
·客体影响强度 | 第46-48页 |
·感知-响应模型建立 | 第48-51页 |
·驾驶员驾驶心理基本模型建立 | 第51-58页 |
·驾驶员心理需求范围 | 第51-53页 |
·驾驶员自身驾驶心理驱动力 | 第53-55页 |
·驾驶员受到的刺激影响模型建立 | 第55-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第3章 机动车驾驶员心理决策及驾驶行为建模 | 第60-76页 |
·基于驾驶心理的驾驶决策建模 | 第60-68页 |
·驾驶员心理决策过程描述 | 第60-61页 |
·驾驶决策建模的理论模型 | 第61-65页 |
·驾驶员驾驶行为决策建模 | 第65-68页 |
·不同驾驶心理压力下的驾驶员驾驶决策 | 第68-72页 |
·驾驶员响应临界值确定 | 第68-70页 |
·不同响应临界值下驾驶员决策分析 | 第70-72页 |
·驾驶员受到的刺激影响与驾驶员驾驶行为关系建模 | 第72-75页 |
·模型建立 | 第72-73页 |
·模型可行性分析 | 第73-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第4章 考虑驾驶心理的交叉口机动车微观特性建模 | 第76-100页 |
·阻滞干扰下机动车运行特性建模 | 第76-85页 |
·基础研究分析 | 第76-79页 |
·阻滞干扰下驾驶员驾驶行为决策判别 | 第79-83页 |
·模型建立 | 第83-85页 |
·摩擦干扰下机动车运行特性建模 | 第85-93页 |
·基础研究分析 | 第85-88页 |
·摩擦干扰下驾驶员驾驶行为决策判别 | 第88-91页 |
·模型建立 | 第91-93页 |
·交叉口处机动车超车换道特性研究 | 第93-97页 |
·驾驶员超车换道行为分析 | 第93-95页 |
·超车换道行为影响分析 | 第95-97页 |
·机动车微观-宏观运行特性关系模型推导 | 第97-99页 |
·小结 | 第99-100页 |
第5章 交叉口机动车宏观运行特性分析 | 第100-126页 |
·交叉口机动车到达描述及延误分析 | 第100-111页 |
·上下游交叉口间流量关系分析 | 第100-104页 |
·单周期机动车到达分布模型 | 第104-107页 |
·不同控制相位下机动车到达分布模型 | 第107-108页 |
·基于到达分布的交叉口机动车延误建模 | 第108-109页 |
·模型验证 | 第109-111页 |
·基于驾驶心理的绿灯末期机动车到达特性分析 | 第111-116页 |
·绿灯末期驾驶员驾驶心理分析 | 第111-112页 |
·绿灯末期驾驶员驾驶行为定性描述 | 第112-114页 |
·绿灯末期驾驶员驾驶行为定量分析 | 第114-116页 |
·交叉口释放时机动车流传播特性分析 | 第116-124页 |
·机动车微观行为对机动车流传播特性影响分析 | 第116-118页 |
·机动车流传播特性定性描述 | 第118-122页 |
·机动车流传播特性定量分析 | 第122-124页 |
·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6-130页 |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126-127页 |
·论文主要创新成果 | 第127页 |
·研究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 第127-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7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