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课程论文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6页
导论第16-47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16-23页
 第二节 研究综述第23-38页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综述第23-28页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研究综述第28-35页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研究分析第35-38页
 第三节 概念界定第38-42页
 第四节 研究方案第42-47页
第一章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研究理论基础第47-77页
 第一节 课程第47-64页
  一、课程第47-52页
  二、大学课程第52-58页
  三、大学应用型课程第58-64页
   (一) 大学课程的燃料是知识第58-60页
   (二) 大学学问的“学”“术”分野第60-61页
   (三) 大学崇“术”课程观的发展第61-64页
 第二节 课程编制第64-77页
  一、课程编制第64-70页
  二、大学课程编制影响因素第70-73页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编制特点第73-77页
   (一) 课程目标定位:培养“专才”第73-74页
   (二) 课程内容选择:回归“专业”第74页
   (三) 课程实施方式:崇尚“实用”第74-75页
   (四) 课程评价标准:知识“应用”第75-77页
第二章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第77-127页
 第一节 课程政策文件调查与分析第77-86页
  一、政府规划:课程发展背景文件第77-79页
  二、专业规范:课程计划指导文件第79-81页
  三、质量工程:课程建设引导文件第81-83页
  四、试点工程:课程改革激励文件第83-86页
 第二节 课程组织实施调查与分析第86-106页
  一、课程目标第86-88页
   (一) 人才定位第86页
   (二) 职业领域第86-87页
   (三) 知识基础第87页
   (四) 能力目标第87-88页
   (五) 素质要求第88页
  二、课程组织第88-92页
   (一)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第89-90页
   (二) 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第90-91页
   (三)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第91-92页
  三、课程实施第92-103页
   (一) 正在推进的课程实施改革第92-102页
   (二) 课程实施仍需关注的问题第102-103页
  四、课程评价第103-106页
   (一) 监控:督教督学与常规督查第104页
   (二) 评教:指标制定与结果反馈第104-106页
 第三节 课程受众群体调查与分析第106-120页
  一、调查方案设计第106-107页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第107-120页
   (一) 课程目标第108-109页
   (二) 公共课程第109-113页
   (三) 专业课程第113-116页
   (四) 实践课程第116-120页
 第四节 课程参与企业调查与分析第120-127页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第120页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第120-127页
   (一) 企业参与实习教学情况第120-123页
   (二) 企业参与教学合作情况第123-124页
   (三) 企业学校合作交流情况第124-127页
第三章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存在问题与原因探究第127-142页
 第一节 宏观制度上的问题与原因第127-133页
  一、稳定发展保障制度不完善第127-129页
  二、分类管理要求落实不充分第129-131页
  三、校企相互协作机制不畅通第131-133页
 第二节 微观课程上的问题与原因第133-142页
  一、课程设计基础第133-134页
   (一) 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理解有待优化第133页
   (二)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设计能力有待提高第133-134页
  二、课程目标确立第134-135页
   (一) 课程目标不能及时反映社会需求第134页
   (二) 课程目标不能体现专业教育特点第134-135页
  三、课程实施环节第135-140页
   (一) 教学方法改革待深入研究第135-136页
   (二) 理论课程待结合实际应用第136-138页
   (三) 实践教学待解脱现实困境第138-140页
  四、课程评价方式第140-142页
   (一) 结合“应用”不强第141页
   (二) 考核方式单一第141-142页
第四章 德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查与启示第142-182页
 第一节 认识德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第142-153页
  一、德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主体第142-148页
  二、德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简况第148-153页
 第二节 德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查与启示第153-182页
  一、德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查与比较第153-175页
   (一) 本土特色:纽伦堡应用科学大学与柏林工业大学课程编制比较第153-161页
   (二) 异域特色:纽伦堡应用科学大学与我国Y高校课程编制比较第161-175页
  二、德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研究启示第175-182页
   (一) 课程目标:自成体系第175-177页
   (二) 课程设置:专业定向第177-178页
   (三) 课程实施:注重实践第178-180页
   (四) 课程评价:坚持应用第180-182页
第五章 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对策探讨第182-201页
 第一节 以“分类发展”为原则调整课程建设环境第182-190页
  一、建立应用型本科联动发展机制第182-185页
   (一) 建立应用型本科纵向发展体系第182-183页
   (二) 建立应用型本科横向发展机制第183-185页
  二、建立应用型本科特色发展机制第185-187页
   (一) 坚持分类发展第185-186页
   (二) 制定专门标准第186-187页
  三、建立应用型本科产学合作机制第187-190页
   (一) 对接“中小”需求,建立合作长效机制第187-188页
   (二) 发挥合作机构功能,力促合作双赢可能第188-190页
 第二节 以“应用能力”为中心改革课程体系第190-201页
  一、课程设计第190-191页
   (一) 深化应用型本科课程内涵理解第190-191页
   (二) 加强应用型本科课程领导力建设第191页
  二、课程目标第191-193页
   (一) 及时反映经济社会需求第191-192页
   (二) 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第192-193页
  三、课程实施第193-199页
   (一) 增强教学方法改革主动性第193-195页
   (二) 加强理论教学应用性第195-197页
   (三) 提高实践教学有效性第197-199页
  四、课程评价第199-201页
   (一) 转换评价理念第199页
   (二) 改革考核标准第199-201页
结语第201-206页
参考文献第206-224页
附录第224-242页
后记第242-245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工作与科研成果第245-246页

论文共2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重建研究
下一篇:中越高等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苏式”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