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e-Learning的学习者情感建模及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图目录 | 第13-15页 |
表目录 | 第15-16页 |
一、绪论 | 第16-32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8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8-28页 |
·学习者模型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学习者情感识别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文本情感分析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8-30页 |
·研究目标与思路 | 第28-29页 |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30-32页 |
二、融合情感特征的学习者模型 | 第32-47页 |
·引言 | 第32-33页 |
·学习者模型概述 | 第33-35页 |
·学习者模型的定义 | 第33-34页 |
·学习者模型的分类和作用 | 第34-35页 |
·融合情感特征的学习者模型 | 第35-41页 |
·学习者模型的特征选择 | 第35-36页 |
·学习者特征的形式化描述 | 第36-41页 |
·基于微博分析的学习者情感建模框架 | 第41-45页 |
·微博对学习者情感建模的作用 | 第42-43页 |
·学习者与学习系统交互中的情感分析 | 第43-44页 |
·基于微博分析的学习者情感建模过程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三、基于单类分类的情感型微博识别 | 第47-60页 |
·引言 | 第47-48页 |
·相关研究工作 | 第48-49页 |
·非情感型微博过滤规则 | 第49-50页 |
·基于单类分类的情感型微博识别 | 第50-56页 |
·情感型微博样本的自动获取 | 第51-52页 |
·情感型微博识别的特征选择 | 第52-54页 |
·情感型微博识别的单类学习算法 | 第54-56页 |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非情感型微博过滤规则的检验 | 第56-57页 |
·单类分类在情感型微博识别中的效果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四、基于词聚类的微博情感语义描述 | 第60-77页 |
·引言 | 第60-61页 |
·相关研究工作 | 第61-63页 |
·向量空间模型 | 第61-62页 |
·基于概念的语义表征 | 第62-63页 |
·基于词聚类的微博情感语义描述 | 第63-69页 |
·情感特征词的选择 | 第64-65页 |
·基于语义相似度的特征词聚类 | 第65-67页 |
·词簇特征的权重计算方法 | 第67-69页 |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69-75页 |
·实验数据和平台环境 | 第69-70页 |
·微博情感分析实验的评价指标 | 第70页 |
·词簇特征对微博情感语义表征的效果 | 第70-72页 |
·不同的词簇权重计算方法的比较 | 第72-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五、基于元学习的微博情感类别判定 | 第77-90页 |
·引言 | 第77-78页 |
·相关研究工作 | 第78-80页 |
·集成学习方法概述 | 第78-79页 |
·基于集成学习的情感分析 | 第79-80页 |
·训练分类器的统计分类算法 | 第80-83页 |
·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 | 第80-81页 |
·最大熵分类算法 | 第81-82页 |
·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 | 第82-83页 |
·基于元学习策略的微博情感分类方法 | 第83-87页 |
·基情感分类器的产生方法 | 第83-84页 |
·基于叠加策略的元情感分类器训练 | 第84-86页 |
·微博情感类别的判定过程 | 第86-87页 |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87-89页 |
·实验设置与评价指标 | 第87页 |
·元情感分类器与基情感分类器的性能比较 | 第87-88页 |
·基情感分类器融合策略的比较分析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六、学习者情感建模的实现与应用探索 | 第90-110页 |
·引言 | 第90页 |
·学习者情感建模的实现 | 第90-98页 |
·学习者微博的获取 | 第90-92页 |
·学习者情感型微博的识别 | 第92-95页 |
·学习者微博的情感类别判定 | 第95-98页 |
·学习者情感建模在适应性学习系统的应用 | 第98-108页 |
·适应性学习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99-101页 |
·基于知识水平与情感状态的适应性导航 | 第101-103页 |
·基于学习风格与情感状态的适应性资源选择 | 第103-106页 |
·学习者情感建模在适应性学习系统中的应用案例 | 第106-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七、总结与展望 | 第110-113页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110-111页 |
·下一步研究工作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3页 |
附录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