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公共服务平台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专用服务平台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相关研究简要评述 | 第15-16页 |
·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教育资源 | 第16页 |
·公共服务平台 | 第16-17页 |
·专用服务平台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比较维度 | 第19-24页 |
·研究对象 | 第19-21页 |
·维基百科 | 第19-20页 |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 第20-21页 |
·比较维度 | 第21-24页 |
3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资源建设模式比较 | 第24-36页 |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资源建设理念比较 | 第24-27页 |
·开放共享理念 | 第24-25页 |
·版权保护理念 | 第25-26页 |
·资源集成理念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页 |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资源建设资金比较 | 第27-31页 |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资金来源比较 | 第27-29页 |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资金支出比较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资源建设者比较 | 第31-36页 |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资源建设者基本特性比较 | 第31-33页 |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资源建设者学术素养比较 | 第33-34页 |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资源建设者建设动机比较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36页 |
4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资源内容比较 | 第36-47页 |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资源内容生成过程比较 | 第36-37页 |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资源生成流程比较 | 第36页 |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资源生成关键步骤比较 | 第36-37页 |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资源内容组织呈现比较 | 第37-39页 |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资源内容特点比较 | 第37-38页 |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资源组织方式比较 | 第38-39页 |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资源呈现形式比较 | 第39页 |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资源内容质量控制比较 | 第39-41页 |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资源内容质量标准比较 | 第39-40页 |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资源质量控制方式比较 | 第40-41页 |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资源资源利用情况比较 | 第41-44页 |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资源利用动机比较 | 第41-42页 |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资源利用行为比较 | 第42-43页 |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资源利用程度比较 | 第43-44页 |
·公共服务平台与专用服务平台交互性比较 | 第44-47页 |
·学习者与内容的交互性比较 | 第44-45页 |
·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性比较 | 第45-46页 |
·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性比较 | 第46-47页 |
5 公共服务平台对专用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建设的启示 | 第47-52页 |
·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建设优势 | 第47-49页 |
·持续稳定的人员和资金保障 | 第47页 |
·内容丰富,利用充分 | 第47-48页 |
·资源实现动态更新发展 | 第48-49页 |
·对专用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建设的建议 | 第49-52页 |
·进一步开放与共享,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49页 |
·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提供个性化服务 | 第49-51页 |
·注重用户参与贡献,及时更新与维护 | 第51-52页 |
6 研究总结 | 第52-54页 |
·研究结论 | 第52页 |
·存在问题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