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学理论论文--课程论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等入此。论文

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机制之探索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绪论第11-18页
 (一) 研究缘起第11-12页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3-16页
 (四)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16-18页
一、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机制的概念及特征第18-22页
 (一) 概念解读第18-19页
  1、民族地区第18页
  2、机制第18页
  3、新课改运作机制第18-19页
 (二) 特征体现第19-22页
  1、民族性第19-20页
  2、地域性第20页
  3、系统性第20页
  4、动态性第20-21页
  5、实践性第21-22页
二、我国课改运作机制发展的历史沿革第22-28页
 (一) 模仿时期:课改运作机制的学习借鉴(1949—1957)第22-23页
 (二) 独立时期:课改运作机制的初步形成(1957—1985)第23-25页
 (三) 改革时期:课改运作机制的逐步建立(1985—1996)第25-26页
 (四) 发展时期:课改运作机制的稳步完善(1996—至今)第26-28页
三、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第28-56页
 (一) 现状调查第28-29页
  1、调查对象概括第28-29页
  2、调查工具与内容设计第29页
 (二) 调查结果剖析第29-56页
  1、整体状况第29-39页
  2、主要弊端第39-54页
  3、成因剖析第54-56页
四、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机制优化的路径第56-71页
 (一) 树立复杂性的新课改运作机制观第56-57页
  1、新课改是一个复杂性系统第56页
  2、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机制的建设是一个复杂性系统工程第56-57页
 (二) 强化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机制建设的目标意识第57-58页
  1、围绕新课改的目标整合各种运作机制第57页
  2、根据新课改的阶段性特征调整运作机制建设的目标第57-58页
 (三) 协调多元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第58-59页
  1、利益博弈是一种常态第58-59页
  2、建立公平合理、民主和谐的交往关系第59页
 (四) 健全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的内部中枢系统第59-69页
  1、改进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的决策机制第60-61页
  2、建立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的设计机制第61-62页
  3、完善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的执行机制第62-64页
  4、引入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的动力机制第64-66页
  5、优化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的评价机制第66-67页
  6、规范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的监控机制第67-69页
 (五) 增强民族地区新课改运作的外部支持系统第69-71页
  1、民族文化对新课改的辐射与引导第69-70页
  2、民族地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第70-71页
结语第71-72页
注释第72-76页
参考文献第76-87页
附录一第87-90页
附录二第90-93页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93-94页
后记第94-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室空间的教育学考察--基于知识转型的视角
下一篇:“学区房热”教育负效应问题研究--以江苏省J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