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空间的教育学考察--基于知识转型的视角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一) 空间——一次偶然的相遇 | 第11页 |
(二) 教室——藏在角落里的话题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一) 空间问题研究 | 第12-13页 |
(二) 学校空间研究 | 第13-17页 |
(三) 教室空间研究 | 第17页 |
(四) 小结 | 第17-18页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1章 知识型与教室空间 | 第21-31页 |
一、知识、知识型与知识转型 | 第21-24页 |
(一) 知识 | 第21-22页 |
(二) 知识型 | 第22-23页 |
(三) 知识转型 | 第23-24页 |
二、教室空间及相关概念辨析 | 第24-28页 |
(一) 空间 | 第25页 |
(二) 教室与教室空间 | 第25-27页 |
(三) 教室空间与教学空间 | 第27-28页 |
三、知识转型与教室空间变革 | 第28-31页 |
(一) 知识转型与社会转型 | 第28-29页 |
(二)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 第29页 |
(三) 知识转型对教室空间影响 | 第29-31页 |
第2章 古代知识型与古代教室空间 | 第31-44页 |
一、古代知识型与古代教育 | 第31-32页 |
(一) 古代知识型与第一次知识转型 | 第31-32页 |
(二) 古代知识型下的教育 | 第32页 |
二、古代知识型与古代教室物理空间 | 第32-39页 |
(一) 古代教室物理空间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 第32-34页 |
(二) 古代教室物理空间特征的形成过程 | 第34-39页 |
三、古代知识型与古代教室社会空间 | 第39-44页 |
(一) 古代教室社会空间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 第39-40页 |
(二) 古代教室社会空间特征的具体表现 | 第40-44页 |
第3章 现代知识型与现代教室空间 | 第44-55页 |
一、现代知识型与现代教育 | 第44-45页 |
(一) 现代知识型与第二次知识转型 | 第44-45页 |
(二) 现代知识型下的教育 | 第45页 |
二、现代知识型与现代教室物理空间 | 第45-50页 |
(一) 现代教室物理空间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 第45-47页 |
(二) 现代教室物理空间特征的形成过程 | 第47-50页 |
三、现代知识型与现代教室社会空间 | 第50-55页 |
(一) 现代教室社会空间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 第50-51页 |
(二) 现代教室社会空间特征的具体表现 | 第51-55页 |
第4章 后现代知识型与后现代教室空间 | 第55-70页 |
一、后现代知识型与后现代教育 | 第55-56页 |
(一) 后现代知识型与第三次知识转型 | 第55页 |
(二) 后现代知识型下的教育 | 第55-56页 |
二、后现代知识型与后现代教室物理空间 | 第56-64页 |
(一) 后现代教室物理空间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 第56-58页 |
(二) 后现代教室物理空间特征的形成过程 | 第58-64页 |
三、后现代知识型与后现代教室社会空间 | 第64-68页 |
(一) 后现代教室社会空间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 第64-67页 |
(二) 后现代教室社会空间特征的具体表现 | 第67-68页 |
四、后现代知识转型与我国教室空间危机 | 第68-7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70-72页 |
一、沧桑剧变的教室空间 | 第70页 |
二、教室空间对人的影响 | 第70-71页 |
三、教室空间“在路上” | 第71-72页 |
注释 | 第72-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1-82页 |
后记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