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陨落:特殊学校聋生教育需求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53页 |
第一节 问题缘起 | 第18-31页 |
一、为何研究该问题 | 第18-2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7-31页 |
第二节 问题是什么 | 第31-35页 |
一、初始的研究问题 | 第31-33页 |
二、研究问题的转换 | 第33-35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35-52页 |
一、特殊教育需求的研究 | 第35-39页 |
二、聋生的学校适应研究 | 第39-44页 |
三、聋生的教育安置研究 | 第44-49页 |
四、文献讨论 | 第49-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 第53-83页 |
第一节 走进聋人的内心世界 | 第56-66页 |
一、难以接近的聋人 | 第57-61页 |
二、研究共同体的手语翻译 | 第61-63页 |
三、如何与聋人实现心灵沟通 | 第63-66页 |
第二节 聋教育现场的对话方法 | 第66-73页 |
一、走进聋人的家庭 | 第66-68页 |
二、在聋人学校蹲点 | 第68-70页 |
三、与特教专家对话 | 第70-71页 |
四、对接聋人虚拟空间 | 第71-73页 |
第三节 文本的收集、整理及分析 | 第73-81页 |
一、资料的收集和补充 | 第73-78页 |
二、资料的整理及分析 | 第78-80页 |
三、研究者的角色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第三章 拨云见日:聋人是谁与他们的梦 | 第83-137页 |
第一节 弱势的陌生人群 | 第83-97页 |
一、困窘卑微的生活 | 第84-86页 |
二、文化心理中的弱者 | 第86-88页 |
三、背负污名的聋人 | 第88-97页 |
(一) 怪异的人 | 第88-91页 |
(二) 无用的人 | 第91-95页 |
(三) 可怜的人 | 第95-97页 |
第二节 与常人无异的聋人生活 | 第97-112页 |
一、听障不妨碍聋人的生活 | 第98-106页 |
(一) 无声世界的模样 | 第99-100页 |
(二) 和普通孩子一样 | 第100-102页 |
(三) 除了听,我们什么都可以 | 第102-103页 |
(四) 失去听力不等于失去智力 | 第103-104页 |
(五) 无声的世界很精彩 | 第104-106页 |
二、听障限制了聋人的生活 | 第106-112页 |
(一) 限制的多维解读 | 第106-108页 |
(二) 人际交往的烦恼 | 第108-109页 |
(三) 生活上不方便 | 第109-111页 |
(四) 学业上受影响 | 第111-112页 |
第三节 无声世界的五彩梦 | 第112-135页 |
一、梦想的表现 | 第112-117页 |
(一) 多元丰富的聋生梦想 | 第112-115页 |
(二) 与听人学生的梦想有所不同 | 第115-117页 |
(三) 梦想的建构与障碍程度相关 | 第117页 |
二、梦想的类型 | 第117-135页 |
(一) 改善学业支持以实现人生成功 | 第118-125页 |
(二) 建构真诚融洽的人际关系 | 第125-127页 |
(三) 营造有爱无碍的社会氛围 | 第127-130页 |
(四) 提供多元、丰富的资讯服务 | 第130-132页 |
(五) 进行生涯发展指导与协助 | 第132-135页 |
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四章 隔离下的生存:身体束缚与应对策略 | 第137-186页 |
第一节 隔离及被桎梏的身体 | 第137-160页 |
一、学校外的隔离 | 第137-143页 |
(一) 无声世界的隔离 | 第137-141页 |
(二) 隐形的社会隔离 | 第141-143页 |
二、隔离再造:学校内的隔离 | 第143-160页 |
(一) 符号隔离 | 第144-147页 |
(二) 空间隔离:碉堡式的学校 | 第147-151页 |
(三) 制度隔离:纪律的提醒与管束 | 第151-155页 |
(四) 多样的说教劝诫 | 第155-160页 |
第二节 学校隔离的逻辑 | 第160-172页 |
一、达摩克利斯之剑 | 第160-164页 |
二、对异常身体的担忧 | 第164-167页 |
三、出走恐惧及效率的考量 | 第167-169页 |
四、规训与隔离的诞生 | 第169-172页 |
第三节 身体管理与自救:隔离下的聋生行动 | 第172-184页 |
一、身体改造:对常态身体的追求 | 第173-176页 |
(一) 医疗治愈的努力 | 第173-174页 |
(二) 科技附具的寻求 | 第174-176页 |
二、身体装扮:聋信息的控制 | 第176-179页 |
三、身体表演:弱者的对话方式 | 第179-182页 |
(一) 迎合性表演 | 第179-181页 |
(二) 对抗性表演 | 第181-182页 |
四、身体暴力:对规则的破坏 | 第182-184页 |
(一) 极端方式的身体伤害 | 第182-183页 |
(二) 相对温和的行为偏差 | 第183-184页 |
小结 | 第184-186页 |
第五章 帷幕下的剧场:保障缺位与教育混乱 | 第186-261页 |
第一节 白璧有瑕:举步维艰的聋教育 | 第186-211页 |
一、抱残守缺的教育理念 | 第187-191页 |
(一) 特教理念的变迁路线 | 第187-188页 |
(二) 正常/异常的残疾观 | 第188-191页 |
二、莫衷一是的教育研究 | 第191-197页 |
(一) 量小力微与各干各的 | 第191-193页 |
(二) 各执一词与办学纠结 | 第193-197页 |
三、挂一漏万的教育法制 | 第197-203页 |
(一) 笼统“含糊”的法制规定 | 第199-202页 |
(二) 法制建设存在盲点 | 第202-203页 |
四、杂乱无章的教育管理 | 第203-211页 |
(一) 管理格局的设计及架构 | 第204-205页 |
(二) “没人疼”的特教 | 第205-209页 |
(三) 衔接断裂的聋教育 | 第209-211页 |
第二节 适变从宜:聋校经营的选择及安排 | 第211-234页 |
一、因陋就简的聋校课程 | 第212-216页 |
(一) “我们课程的课标在哪呢?” | 第212-214页 |
(二) “爷爷辈”的教材 | 第214-216页 |
二、短路的课堂教学 | 第216-223页 |
(一) 自说自话的手语 | 第217-219页 |
(二) 教学的困扰:词汇量不足 | 第219-222页 |
(三) 教师手语“不过关” | 第222-223页 |
三、变味的考试 | 第223-227页 |
四、忧心的专业师资 | 第227-234页 |
(一) 专业教师“缺口”甚大 | 第228-230页 |
(二) “门槛低”下的教师素质 | 第230-232页 |
(三) 培训“不是很理想” | 第232-234页 |
第三节 风行草靡:聋校办学的普校突围 | 第234-258页 |
一、模仿普校的解释 | 第235-241页 |
(一) 对普校办学的向往 | 第235-238页 |
(二) 升学率下的无奈 | 第238-241页 |
二、“普校化”的聋教育 | 第241-258页 |
(一) 普校教材的引入 | 第241-244页 |
(二) 文化知识的偏向 | 第244-258页 |
小结 | 第258-261页 |
第六章 融入:艰难的日出与理性的归路 | 第261-299页 |
第一节 安放在高墙的青春 | 第261-277页 |
一、无形隔离及其影响 | 第262-265页 |
(一) 听力隔离 | 第262页 |
(二) 社会隔离 | 第262-265页 |
二、学校隔离及其影响 | 第265-277页 |
(一) 监狱般的生活 | 第266-268页 |
(二) 成长中的局限 | 第268-277页 |
第二节 机会剥夺与教育的危机 | 第277-297页 |
一、品质管理空位与机会剥夺 | 第278-288页 |
(一) 家长与学校的烦恼 | 第280-282页 |
(二) 让孩子在外边飞一会 | 第282-284页 |
(三) 推诿扯皮与没人管 | 第284-286页 |
(四) 上学难与没学上 | 第286-288页 |
二、教育失范与无助的成长 | 第288-297页 |
(一) 打了折的需求 | 第288-293页 |
(二) 黯淡的人生 | 第293-297页 |
小结 | 第297-299页 |
对本研究的反思及展望 | 第299-302页 |
一、研究工具 | 第299-300页 |
二、研究时段 | 第300页 |
三、聋人本位 | 第300-302页 |
附录 | 第302-318页 |
参考文献 | 第318-331页 |
一、著作 | 第318-324页 |
二、文章 | 第324-328页 |
三、硕博士论文 | 第328-330页 |
四、报纸 | 第330-331页 |
后记 | 第331-3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