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向补语引申意义的显性教学设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研究范围和方法 | 第14-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趋向补语引申意义的使用情况调查 | 第18-26页 |
·调查对象 | 第18页 |
·调查内容 | 第18-22页 |
·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 第22-26页 |
·使用显性教学法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使用显性教学法的可行性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趋向补语引申意义的显性教学设计 | 第26-42页 |
·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建构主义 | 第26页 |
·鹰架法 | 第26-27页 |
·显性教学法 | 第27-28页 |
·教学实验设计 | 第28-41页 |
·显性教学实验的基本构成 | 第28-30页 |
·显性教学的要素 | 第28-29页 |
·有效的教学原则 | 第29-30页 |
·显性教学实验的设计步骤 | 第30-31页 |
·显性教学实验的具体过程 | 第31-41页 |
·趋向补语引申意义的显性教学热身阶段 | 第31-33页 |
·趋向补语引申意义的显性教学实施阶段 | 第33-38页 |
·趋向补语引申意义的显性教学总结阶段 | 第38-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趋向补语引申意义的显性教学效果评估 | 第42-55页 |
·实验教学评估阶段 | 第42-47页 |
·评估形式 | 第42页 |
·评估主体 | 第42-43页 |
·评估方法 | 第43-44页 |
·评估准则 | 第44页 |
·评估材料 | 第44-47页 |
·实验评估分析阶段 | 第47-55页 |
·趋向补语引申意义显性教学的客观效果 | 第47-52页 |
·趋向补语引申意义显性教学的客观效果 | 第47-50页 |
·趋向补语引申意义显性教学总体客观效果 | 第50-52页 |
·实验对象的主观感受 | 第52-55页 |
·学生本人对趋向补语引申意义显性教学的主观感受 | 第53页 |
·同伴之间对趋向补语引申意义显性教学的主观感受 | 第53-54页 |
·实验教师对趋向补语引申意义显性教学的主观感受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5-57页 |
·总结与回顾 | 第55-56页 |
·研究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建议 | 第56-57页 |
附注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