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2页 |
一、 绪论 | 第12-17页 |
(一)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二) 泉州方言“有+VP”结构的界定 | 第12-13页 |
(三) “有+VP”结构的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1. 古代汉语中的“有+VP”研究 | 第13-14页 |
2.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有+VP”研究 | 第14-15页 |
3. 汉语方言中的“有+VP”研究 | 第15-16页 |
4. 前人对“有+VP”结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 第16页 |
(四) 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 语料来源 | 第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二、 泉州方言“有+VP”结构的历史演变 | 第17-25页 |
(一) 泉州方言“有+VP”结构的发展演变 | 第17-23页 |
1. 上古汉语(先秦时期) | 第17-19页 |
2. 中古汉语(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19-21页 |
3. 唐五代及其以后时期 | 第21-23页 |
(二) 泉州方言“有+VP”结构的起源分析 | 第23-25页 |
三、 泉州方言“有+VP”结构的句法分析 | 第25-37页 |
(一) 泉州方言“有+VP”结构的界定 | 第25-26页 |
1. 广义“有+VP”结构 | 第25页 |
2. 泉州方言“有+VP”结构(即狭义“有+VP”结构) | 第25-26页 |
3. “有广”与“有狭”的区别 | 第26页 |
(二) 泉州方言“有+VP”结构的构造分析 | 第26-31页 |
1. 泉州方言“有+VP”结构中的“有” | 第27-30页 |
2. 泉州方言“有+VP”结构中的“VP” | 第30-31页 |
(三) 泉州方言“有+VP”结构的类型 | 第31-32页 |
(四) 泉州方言“有+VP”结构的语义分析 | 第32-34页 |
1. 泉州方言“有+VP”结构中“有”的语义指向 | 第32-33页 |
2. 泉州方言“有+VP”结构中“有”的省略规律 | 第33-34页 |
3. 泉州方言“有+VP”结构与句子主语的语义关系 | 第34页 |
(五) 泉州方言“有+VP”结构的使用情况 | 第34-37页 |
1. 泉州方言“有+VP”结构在问答句中的使用 | 第35页 |
2. 泉州方言“有+VP”结构在交际时用于肯定对方言论 | 第35-37页 |
四、 泉州方言“有+VP”与类似结构的对比分析 | 第37-45页 |
(一) 泉州方言“有+VP”结构与“时”和“体”的关系 | 第37-39页 |
1. “时”和“体”的概念 | 第37-38页 |
2. 泉州方言“有+VP”结构与“时”的关系 | 第38页 |
3. 泉州方言“有+VP”结构与“体”的关系 | 第38-39页 |
(二) 英汉对比:“have+V-ed”与“有+VP” | 第39-41页 |
1. 共性 | 第39-40页 |
2. 个性 | 第40-41页 |
(三) 普方对比:“V+了1”与“有+VP” | 第41-42页 |
1. 相同点 | 第42页 |
2. 不同点 | 第42页 |
(四) 泉州方言中类似时体结构的对比 | 第42-45页 |
1. V 有无 | 第42-43页 |
2. 有 V 过 | 第43页 |
3. “V 有无”与“有 V 无”的区别及其他 | 第43-45页 |
五、 泉州方言“有+VP”结构的语用分析 | 第45-49页 |
(一) “有”的语用特点 | 第45-46页 |
1. 标记语义焦点 | 第45页 |
2. 强调语义重点 | 第45-46页 |
(二) 泉州方言“有+VP”的对应分析 | 第46-47页 |
1. 泉州方言中“有+VP”与“无+VP”的对应 | 第46页 |
2. 泉州方言“有+VP”与普通话“没有+VP”的对应 | 第46-47页 |
3. 泉州方言“有+VP”与英语“havenot+V-ed”的对应 | 第47页 |
(三) 泉州方言“有+VP”结构的语用价值分析 | 第47-49页 |
1. 省略 | 第47-48页 |
2. 隐含 | 第48-49页 |
六、 泉州方言“有+VP”结构的发展趋势 | 第49-53页 |
(一) 泉州方言“有+VP”结构重新流行的原因 | 第49-51页 |
1. 受港台方言和大陆南方方言的影响 | 第49页 |
2. 对古代汉语的延续 | 第49-50页 |
3. 受英语翻译的影响 | 第50页 |
4. 语言的类推作用 | 第50-51页 |
(二)“有+VP”结构在普通话中的发展趋势 | 第51页 |
(三) 关于“有+VP”结构的规范问题 | 第51-53页 |
七、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