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1页 |
1.1 双孢蘑菇的概述 | 第12-14页 |
1.1.1 双孢蘑菇的起源 | 第12页 |
1.1.2 双孢蘑菇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1.1.3 双孢蘑菇的营养价值 | 第13页 |
1.1.4 双孢蘑菇经济价值 | 第13页 |
1.1.5 国内外双孢蘑菇栽培技术发展状况 | 第13-14页 |
1.2 双孢蘑菇育种 | 第14-18页 |
1.2.1 双孢蘑菇菌种选育 | 第14-18页 |
1.2.2 双孢蘑菇育种目标及面临的困难 | 第18页 |
1.3 基因组重排育种技术 | 第18-23页 |
1.3.1 基因组重排育种技术的原理 | 第18-19页 |
1.3.2 基因组重排育种技术的优势 | 第19-20页 |
1.3.3 基因组重排育种技术的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3.4 基因组重排育种技术在微生物育种上的应用 | 第22-23页 |
1.4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5 本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1页 |
第二章 中国双孢蘑菇主栽菌株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研究 | 第31-44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31-33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2.2.3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2.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2.3.1 DNA的提取 | 第33页 |
2.3.2 SSR引物 | 第33-35页 |
2.3.3 PCR扩增和电泳 | 第35页 |
2.3.4 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2.4.1 双孢蘑菇SSR分子标记的分析 | 第36-37页 |
2.4.2 七份双孢蘑菇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 第37-38页 |
2.5 讨论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第三章 响应面试验优化褐色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制备、再生条件及诱变效应的研究 | 第44-64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4-46页 |
3.2.1 菌株 | 第44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44-45页 |
3.2.3 主要仪器 | 第45页 |
3.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45-46页 |
3.3 方法 | 第46-47页 |
3.3.1 菌丝培养 | 第46页 |
3.3.2 褐色双孢蘑菇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46页 |
3.3.3 褐色双孢蘑菇原生质体的再生 | 第46页 |
3.3.4 褐色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 第46页 |
3.3.5 褐色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制备、再生条件的响应面试验 | 第46-47页 |
3.3.6 数据分析 | 第47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7-59页 |
3.4.1 单因素结果 | 第47-50页 |
3.4.2 响应面试验结果 | 第50-59页 |
3.5 讨论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第四章 棕色双孢蘑菇的诱变及突变体库的构建 | 第64-79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64-65页 |
4.2.1 菌株 | 第64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64-65页 |
4.2.3 主要仪器 | 第65页 |
4.2.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65页 |
4.3 方法 | 第65-69页 |
4.3.1 褐色双孢蘑菇菌丝体培养和收集 | 第65-66页 |
4.3.2 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制备 | 第66页 |
4.3.3 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再生 | 第66页 |
4.3.4 褐色双孢蘑菇突变库的构建 | 第66-69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69-73页 |
4.4.1 棕秀一号突变库的建立 | 第69-73页 |
4.5 讨论 | 第73-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第五章 褐色双孢蘑菇基因组重排及融合子筛选 | 第79-99页 |
5.1 引言 | 第79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79-80页 |
5.2.1 菌株和培养基 | 第79页 |
5.2.2 主要试剂 | 第79页 |
5.2.3 主要仪器 | 第79页 |
5.2.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79-80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80-84页 |
5.3.1 递归式原生质体细胞融合 | 第80-82页 |
5.3.2 重排菌株的农艺性状的比较 | 第82-83页 |
5.3.3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DNA(SRAP) | 第83-84页 |
5.3.4 数据处理 | 第84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84-94页 |
5.4.1 递归式融合 | 第84-89页 |
5.4.2 基因组重排 | 第89页 |
5.4.3 重排菌株的农艺性状的结果 | 第89-92页 |
5.4.4 应用SRAP分析融合子和出发株的亲缘关系 | 第92-94页 |
5.5 讨论 | 第94-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第六章 褐色双孢蘑菇GS5005生长过程中特征性滋味成分组成及其风味评价 | 第99-120页 |
6.1 引言 | 第99页 |
6.2 实验材料 | 第99-102页 |
6.2.1 双孢蘑菇的栽培和准备 | 第99-100页 |
6.2.2 主要试剂 | 第100-101页 |
6.2.3 主要仪器 | 第101-102页 |
6.3 方法 | 第102-104页 |
6.3.1 主要营养成分测定 | 第102页 |
6.3.2 可溶性糖/糖醇测定 | 第102页 |
6.3.3 有机酸测定 | 第102-103页 |
6.3.4 游离氨基酸测定 | 第103页 |
6.3.5 5'-核苷酸的测定 | 第103页 |
6.3.6 等鲜浓度值测定 | 第103页 |
6.3.7 电子舌系统测定 | 第103-104页 |
6.3.8 特征性滋味成分测定 | 第104页 |
6.3.9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04页 |
6.4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15页 |
6.4.1 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分析 | 第104-106页 |
6.4.2 可溶性糖/糖醇含量分析 | 第106页 |
6.4.3 有机酸含量分析 | 第106页 |
6.4.4 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 | 第106-108页 |
6.4.5 5'-核苷酸 | 第108页 |
6.4.6 等鲜浓度值 | 第108-109页 |
6.4.7 电子舌系统分析 | 第109-110页 |
6.4.8 特征性滋味成分分析 | 第110-115页 |
6.5 讨论 | 第115-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0页 |
全文总结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