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7页 |
1.1 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3-25页 |
1.2.1 大跨度回采巷道层状顶板破坏机理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层状顶板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2.3 锚杆支护矿压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2.4 存在问题 | 第24-2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2 大断面回采巷道层状顶板稳定机理 | 第27-62页 |
2.1 层状顶板结构及垮冒特征 | 第27-28页 |
2.1.1 围岩结构分类 | 第27-28页 |
2.1.2 顶板垮冒特征 | 第28页 |
2.2 顶板连续梁模型的建立 | 第28-34页 |
2.2.1 “连续梁”的含义 | 第28-29页 |
2.2.2 连续梁力学模型 | 第29-30页 |
2.2.3 连续梁模型的计算分析 | 第30-34页 |
2.3 顶板稳定性的影响要素分析 | 第34-39页 |
2.3.1 巷帮支护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2 顶板支护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 | 第35-39页 |
2.4 层状顶板连续梁控制效果的物理模拟 | 第39-61页 |
2.4.1 相似试验模型 | 第39-46页 |
2.4.2 无支护巷道围岩应力演变与变形破坏特征 | 第46-52页 |
2.4.3 顶板连续梁结构巷道围岩应力分布与变形破坏特征 | 第52-58页 |
2.4.4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58-6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3 大断面回采巷道围岩应力破坏分期区划特征 | 第62-88页 |
3.1 三维数值计算模型 | 第62-64页 |
3.1.1 FLAC~(3D)简介 | 第62页 |
3.1.2 模型尺寸与边界条件 | 第62-63页 |
3.1.3 本构模型及力学参数 | 第63-64页 |
3.2 巷道围岩应力时空演化规律 | 第64-72页 |
3.2.1 掘进扰动期 | 第64-68页 |
3.2.2 掘进稳定期 | 第68-69页 |
3.2.3 回采扰动期 | 第69-72页 |
3.3 巷道围岩位移变形时空演化规律 | 第72-80页 |
3.3.1 掘进扰动期 | 第72-75页 |
3.3.2 掘进稳定期 | 第75-76页 |
3.3.3 回采扰动期 | 第76-80页 |
3.4 巷道围岩能量场时空演化规律 | 第80-83页 |
3.5 巷道围岩圈层破坏时空演化规律 | 第83-8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4 回采巷道顶板安全控制技术 | 第88-100页 |
4.1 巷道围岩圈层分布特征 | 第88-90页 |
4.1.1 均布原岩应力圆形巷道围岩应力分布 | 第88页 |
4.1.2 圆形巷道围岩弹塑性区分布 | 第88-90页 |
4.2 跨界支护原则 | 第90-92页 |
4.2.1 裂隙圈深度与锚固长度的关系 | 第90-91页 |
4.2.2 跨界支护的原则 | 第91-92页 |
4.3 高预紧长锚固技术 | 第92-95页 |
4.3.1 高预紧长锚固的理念与支护效能 | 第92-94页 |
4.3.2 高预紧长锚固的技术特征与指标 | 第94页 |
4.3.3 高预紧长锚固的材料结构 | 第94-95页 |
4.4 技术特点的对比分析 | 第95-99页 |
4.4.1 技术特点的理论分析 | 第95-96页 |
4.4.2 锚固效果的模拟分析 | 第96-9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5 工业性试验及效果评价 | 第100-127页 |
5.1 工程地质概况 | 第100-102页 |
5.1.1 基本工程概况 | 第100页 |
5.1.2 巷道位置与顶底板岩性 | 第100-102页 |
5.2 支护方案设计 | 第102-109页 |
5.2.1 条件评估及可行性分析 | 第102-103页 |
5.2.2 支护方案设计及材料要求 | 第103-106页 |
5.2.3 技术要求 | 第106-108页 |
5.2.4 新情景下工艺工序设计 | 第108-109页 |
5.3 巷道围岩控制效果评价 | 第109-126页 |
5.3.1 掘进期间巷道围岩运移规律 | 第109-117页 |
5.3.2 回采期间超前段巷道控制效果 | 第117-124页 |
5.3.3 效益对比分析 | 第124-12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0页 |
6.1 结论 | 第127-128页 |
6.2 创新点 | 第128页 |
6.3 展望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8页 |
作者简历 | 第138-141页 |
学位论文数据 | 第141-142页 |
附件 | 第142-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