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井支护与设备论文--巷道支护论文

深部大断面回采巷道顶板锚固层稳定控制机理与技术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2-27页
    1.1 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3-25页
        1.2.1 大跨度回采巷道层状顶板破坏机理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2 层状顶板回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现状第16-22页
        1.2.3 锚杆支护矿压监测技术研究现状第22-24页
        1.2.4 存在问题第24-25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5-27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5页
        1.3.2 技术路线第25-27页
2 大断面回采巷道层状顶板稳定机理第27-62页
    2.1 层状顶板结构及垮冒特征第27-28页
        2.1.1 围岩结构分类第27-28页
        2.1.2 顶板垮冒特征第28页
    2.2 顶板连续梁模型的建立第28-34页
        2.2.1 “连续梁”的含义第28-29页
        2.2.2 连续梁力学模型第29-30页
        2.2.3 连续梁模型的计算分析第30-34页
    2.3 顶板稳定性的影响要素分析第34-39页
        2.3.1 巷帮支护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第34-35页
        2.3.2 顶板支护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第35-39页
    2.4 层状顶板连续梁控制效果的物理模拟第39-61页
        2.4.1 相似试验模型第39-46页
        2.4.2 无支护巷道围岩应力演变与变形破坏特征第46-52页
        2.4.3 顶板连续梁结构巷道围岩应力分布与变形破坏特征第52-58页
        2.4.4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第58-61页
    2.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3 大断面回采巷道围岩应力破坏分期区划特征第62-88页
    3.1 三维数值计算模型第62-64页
        3.1.1 FLAC~(3D)简介第62页
        3.1.2 模型尺寸与边界条件第62-63页
        3.1.3 本构模型及力学参数第63-64页
    3.2 巷道围岩应力时空演化规律第64-72页
        3.2.1 掘进扰动期第64-68页
        3.2.2 掘进稳定期第68-69页
        3.2.3 回采扰动期第69-72页
    3.3 巷道围岩位移变形时空演化规律第72-80页
        3.3.1 掘进扰动期第72-75页
        3.3.2 掘进稳定期第75-76页
        3.3.3 回采扰动期第76-80页
    3.4 巷道围岩能量场时空演化规律第80-83页
    3.5 巷道围岩圈层破坏时空演化规律第83-87页
    3.6 本章小结第87-88页
4 回采巷道顶板安全控制技术第88-100页
    4.1 巷道围岩圈层分布特征第88-90页
        4.1.1 均布原岩应力圆形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第88页
        4.1.2 圆形巷道围岩弹塑性区分布第88-90页
    4.2 跨界支护原则第90-92页
        4.2.1 裂隙圈深度与锚固长度的关系第90-91页
        4.2.2 跨界支护的原则第91-92页
    4.3 高预紧长锚固技术第92-95页
        4.3.1 高预紧长锚固的理念与支护效能第92-94页
        4.3.2 高预紧长锚固的技术特征与指标第94页
        4.3.3 高预紧长锚固的材料结构第94-95页
    4.4 技术特点的对比分析第95-99页
        4.4.1 技术特点的理论分析第95-96页
        4.4.2 锚固效果的模拟分析第96-99页
    4.5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5 工业性试验及效果评价第100-127页
    5.1 工程地质概况第100-102页
        5.1.1 基本工程概况第100页
        5.1.2 巷道位置与顶底板岩性第100-102页
    5.2 支护方案设计第102-109页
        5.2.1 条件评估及可行性分析第102-103页
        5.2.2 支护方案设计及材料要求第103-106页
        5.2.3 技术要求第106-108页
        5.2.4 新情景下工艺工序设计第108-109页
    5.3 巷道围岩控制效果评价第109-126页
        5.3.1 掘进期间巷道围岩运移规律第109-117页
        5.3.2 回采期间超前段巷道控制效果第117-124页
        5.3.3 效益对比分析第124-126页
    5.4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27-130页
    6.1 结论第127-128页
    6.2 创新点第128页
    6.3 展望第128-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8页
作者简历第138-141页
学位论文数据第141-142页
附件第142-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基因组重排技术选育优质褐色双孢蘑菇品种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层复合控释技术的PP/PVA/PP活性包装复合薄膜制备分析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