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绿色蔬菜多酚的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三种蔬菜的概述 | 第11页 |
1.2 三种蔬菜的有效成分及功效 | 第11-12页 |
1.2.1 菠菜的有效成分及功效 | 第11页 |
1.2.2 芹菜的有效成分及功效 | 第11页 |
1.2.3 莲花白的有效成分及功效 | 第11-12页 |
1.3 蔬菜多酚研究概述 | 第12页 |
1.3.1 植物多酚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12页 |
1.4 多酚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4.1 测定多酚抗氧化性的方法及原理 | 第13页 |
1.4.2 抑菌性 | 第13-14页 |
1.4.3 抗癌 | 第14页 |
1.4.4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 第14页 |
1.4.5 其他作用 | 第14页 |
1.5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7页 |
2 三种蔬菜多酚的提取工艺 | 第17-2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7-18页 |
2.1.1 原料预处理 | 第17页 |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17-1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8-19页 |
2.2.1 多酚的提取及其含量 | 第18页 |
2.2.2 蔬菜多酚提取工艺优化 | 第18-19页 |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19-26页 |
2.3.1 蔬菜多酚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 第19-22页 |
2.3.2 各因素交互作用对蔬菜多酚得率的影响 | 第22-25页 |
2.3.3 验证试验 | 第25-26页 |
2.4 结论 | 第26-27页 |
3 三种蔬菜多酚的纯化及成分鉴定 | 第27-47页 |
3.1 试验试剂与仪器 | 第27-28页 |
3.1.1 试验试剂表 | 第27-28页 |
3.1.2 试验仪器 | 第28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8-31页 |
3.2.1 上样液的制备 | 第28页 |
3.2.2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 第28-29页 |
3.2.3 静态吸附和解吸附试验 | 第29页 |
3.2.4 确定纯化参数 | 第29页 |
3.2.5 蔬菜多酚纯化倍数 | 第29-30页 |
3.2.6 吸附等温线 | 第30页 |
3.2.7 蔬菜多酚单体的鉴定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4页 |
3.3.1 大孔树脂的筛选 | 第31-32页 |
3.3.2 纯化工艺结果 | 第32-39页 |
3.3.3 纯化倍数 | 第39页 |
3.3.4 吸附等温线及模型 | 第39-42页 |
3.3.5 蔬菜多酚的HPLC分析结果 | 第42-44页 |
3.4 结论 | 第44-47页 |
4 蔬菜多酚的抗氧化性及稳定性 | 第47-59页 |
4.1 试验试剂与仪器 | 第47-49页 |
4.1.1 试验试剂 | 第47页 |
4.1.2 试验仪器 | 第47-48页 |
4.1.3 绘制标准曲线 | 第48页 |
4.1.4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第48页 |
4.1.5 蔬菜多酚抗氧化稳定性的测定 | 第48-49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9-57页 |
4.2.1 FeSO4标准曲线 | 第49页 |
4.2.2 蔬菜多酚的抗氧化能力 | 第49-51页 |
4.2.3 蔬菜多酚的抗氧化稳定性结果 | 第51-57页 |
4.3 结论 | 第57-59页 |
5 蔬菜多酚的抑菌性及稳定性 | 第59-67页 |
5.1 试验试剂与仪器 | 第59页 |
5.1.1 试验试剂 | 第59页 |
5.1.2 试验仪器 | 第59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59-60页 |
5.2.1 抑菌试验方法 | 第59-60页 |
5.2.2 抑菌稳定性试验 | 第60页 |
5.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65页 |
5.3.1 抑菌试验结果 | 第60-62页 |
5.3.2 抑菌稳定性试验结果 | 第62-65页 |
5.4 结论 | 第65-6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71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展望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