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多角度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0.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0.2 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0.3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 第13-14页 |
0.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0.3.2 语料来源 | 第13-14页 |
第1章 现代汉语“中”的功能与用法 | 第14-24页 |
1.1 搭配对象与成句条件 | 第14-17页 |
1.1.1 动词与动宾 | 第14-16页 |
1.1.2 句中与成句 | 第16-17页 |
1.2 框式结构与音节限制 | 第17-20页 |
1.3 时体意义与功能用法 | 第20-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2章 汉语“中”的历时演变与功能扩展 | 第24-39页 |
2.1 作为方位词的“中” | 第24-26页 |
2.1.1 方位名词“中” | 第24-25页 |
2.1.2 方位词“中” | 第25-26页 |
2.2 “X中”类词的词汇化倾向与基础 | 第26-31页 |
2.2.1 方位词“中” | 第26页 |
2.2.2 从自由到定位 | 第26-27页 |
2.2.3 作为词根的“中” | 第27-28页 |
2.2.4 作为词缀的“中” | 第28-31页 |
2.3 介词悬空与“从中” | 第31-35页 |
2.3.1 介词框架“从..中” | 第31-32页 |
2.3.2 “从中”的词汇化 | 第32-33页 |
2.3.3 特殊用例 | 第33-35页 |
2.4 作为助词的“中” | 第35-37页 |
2.4.1 后置词 | 第35-36页 |
2.4.2 背景化 | 第36-37页 |
2.4.3 前景化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汉语“中”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 第39-55页 |
3.1 语篇交际的语用因素 | 第39-42页 |
3.1.1 框式介词的产生 | 第39-40页 |
3.1.2 从前景信息到背景信息 | 第40-42页 |
3.2 人类认知的心理因素 | 第42-46页 |
3.2.1 从空间到时间 | 第42-44页 |
3.2.2 从具体到抽象 | 第44页 |
3.2.3 从客观事实到主观情态 | 第44-46页 |
3.3 相邻句位 | 第46-49页 |
3.3.1 句法位置 | 第46-47页 |
3.3.2 句法环境 | 第47-49页 |
3.4 泛化、虚化与转喻 | 第49-54页 |
3.4.1 空间维度 | 第49-50页 |
3.4.2 时间维度 | 第50-51页 |
3.4.3 情态维度 | 第51-52页 |
3.4.4 隐喻 | 第52-53页 |
3.4.5 竞争与更新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当代汉语持续体标记“中”用法新趋势 | 第55-71页 |
4.1 分布与用法 | 第55-61页 |
4.1.1 独用的“X中”结构 | 第55-57页 |
4.1.2 主谓结构中的“X中”结构 | 第57-58页 |
4.1.3 其他特殊形式 | 第58-59页 |
4.1.4 持续体意义的英文旁注 | 第59-61页 |
4.2 扩展与倾向 | 第61-65页 |
4.2.1 主谓句中的“X中”结构 | 第61-62页 |
4.2.2 非主谓句中的“X中”结构 | 第62-64页 |
4.2.3 形式动词与“X中”结构 | 第64页 |
4.2.4 区别词与“X中”结构 | 第64-65页 |
4.3 表达与功用 | 第65-70页 |
4.3.1 语境依赖与独立性 | 第65页 |
4.3.2 应用特征与功能性 | 第65-66页 |
4.3.3 成分省略与经济性 | 第66页 |
4.3.4 环境辅助与自足性 | 第66-67页 |
4.3.5 组合变换与话题性 | 第67-68页 |
4.3.6 施受关系与自主性 | 第68-69页 |
4.3.7 信息反馈与交互性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5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