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1.1.1 关于汉语中主客观分工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1.2 现代汉语中比字句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语料来源 | 第12-14页 |
1.4.1 词典 | 第12-13页 |
1.4.2 语料库 | 第13-14页 |
第2章 说认识情态构式“X比Y要W” | 第14-26页 |
2.1 前言 | 第14-15页 |
2.2 “X比Y要W”的句法特征 | 第15-19页 |
2.2.1 修饰成分的评注性 | 第15-16页 |
2.2.2 比较客体的预估性 | 第16-17页 |
2.2.3 数量形式的完整性 | 第17-18页 |
2.2.4 逻辑关系的推论性 | 第18-19页 |
2.3 “X比Y要W”的语用条件 | 第19-23页 |
2.3.1 疑问与否定 | 第19-20页 |
2.3.2 认知和真理 | 第20-22页 |
2.3.3 新知和旧闻 | 第22-23页 |
2.4 “X比Y要W”构式的形成 | 第23-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X比Y都W”及其歧义问题 | 第26-38页 |
3.1 前言 | 第26-27页 |
3.2 “都”是范围副词时的制约因素 | 第27-30页 |
3.2.1 对周遍性词语的总括性 | 第27-28页 |
3.2.2 对复数词语的总括性 | 第28-29页 |
3.2.3 对比较对象的排他性 | 第29-30页 |
3.3 “都”是语气副词时的制约因素 | 第30-35页 |
3.3.1 与社会共享知识相悖 | 第30-31页 |
3.3.2 “都”作为焦点敏感算子的特征 | 第31-35页 |
3.4 同形构式“X比Y都W”及其歧义现象 | 第35-36页 |
3.4.1 被比较项是否为单数 | 第35页 |
3.4.2 比较项与被比较项是否同属一集合 | 第35-36页 |
3.4.3 被比较项是否为谓词性成分 | 第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X比Y还W”与“X比Y更W”的主客观差异 | 第38-52页 |
4.1 前言 | 第38页 |
4.2 主客观的区分 | 第38-40页 |
4.3 “X比Y还W”构式的主观性 | 第40-46页 |
4.3.1 元语增量标记“还” | 第41-42页 |
4.3.2 反预期标记“还” | 第42-44页 |
4.3.3 “还”和“呢” | 第44-45页 |
4.3.4 知域与行域 | 第45-46页 |
4.4 “X比Y更”构式的客观性倾向 | 第46-51页 |
4.4.1 比字句的历时发展 | 第46-48页 |
4.4.2 “更”的客观性 | 第48-49页 |
4.4.3 “还更”与“还要” | 第49-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