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异尖线虫及异尖线虫病 | 第14-20页 |
1.1.1 异尖线虫病原和生活史 | 第14-15页 |
1.1.2 异尖线虫中间宿主流行调查 | 第15-17页 |
1.1.3 人体异尖线虫病流行情况 | 第17-18页 |
1.1.4 异尖线虫病的临床症状和诊断 | 第18-19页 |
1.1.5 异尖线虫病的预防和治疗 | 第19页 |
1.1.6 异尖线虫的分类鉴定方法 | 第19-20页 |
1.2 颚口线虫和颚口线虫病 | 第20-28页 |
1.2.1 颚口线虫病原和生活史 | 第20-22页 |
1.2.2 人体颚口线虫病流行情况 | 第22-25页 |
1.2.3 颚口线虫病的临床症状和诊断 | 第25-26页 |
1.2.4 颚口线虫病的预防和治疗 | 第26-27页 |
1.2.5 颚口线虫的分类鉴定方法 | 第27-28页 |
1.3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8-30页 |
1.3.1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8-2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海鱼中异尖线虫的分类鉴定 | 第30-46页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0-32页 |
2.1.1 虫种来源 | 第30页 |
2.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30-31页 |
2.1.3 常用试剂和溶液的配制 | 第31页 |
2.1.4 主要设备和器械 | 第31-32页 |
2.2 方法 | 第32-37页 |
2.2.1 异尖线虫虫体的分离 | 第32页 |
2.2.2 虫体的形态学鉴定 | 第32-33页 |
2.2.3 虫体DNA提取 | 第33页 |
2.2.4 PCR扩增ITS基因 | 第33-34页 |
2.2.5 PCR-RFLP分型 | 第34页 |
2.2.6 扩增片段回收克隆 | 第34-36页 |
2.2.7 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 | 第36-37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37-44页 |
2.3.1 不同种类海鱼异尖线虫感染情况 | 第37-38页 |
2.3.2 形态学鉴定结果 | 第38-40页 |
2.3.3 ITS序列PCR扩增结果 | 第40-41页 |
2.3.4 PCR-RFLP分析 | 第41-42页 |
2.3.5 序列分析 | 第42-43页 |
2.3.6 构建系统进化树 | 第43-44页 |
2.4 讨论 | 第44-46页 |
第三章 黄鳝和泥鳅中颚口线虫的分类鉴定 | 第46-58页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6-47页 |
3.1.1 虫种来源 | 第46页 |
3.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46页 |
3.1.3 常用试剂和溶液的配制 | 第46-47页 |
3.1.4 主要设备 | 第47页 |
3.2 方法 | 第47-48页 |
3.2.1 颚口线虫虫体的分离 | 第47页 |
3.2.2 虫体的形态学鉴定 | 第47页 |
3.2.3 虫体DNA提取 | 第47页 |
3.2.4 PCR扩增ITS2序列 | 第47-48页 |
3.2.5 扩增片段回收克隆 | 第48页 |
3.2.6 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 | 第48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48-56页 |
3.3.1 广州机场口岸入境黄鳝中颚口线虫的检查情况 | 第48-49页 |
3.3.2 国内部分省市市售黄鳝和泥鳅中颚口线虫的检查情况 | 第49-50页 |
3.3.3 形态学鉴定结果 | 第50-53页 |
3.3.4 ITS2序列PCR扩增结果 | 第53-54页 |
3.3.5 序列分析 | 第54页 |
3.3.6 构建系统进化树 | 第54-56页 |
3.4 讨论 | 第56-58页 |
第四章 简单异尖线虫和典型异尖线虫LAMP方法的建立 | 第58-70页 |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9页 |
4.1.1 虫种来源 | 第59页 |
4.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59页 |
4.1.3 常用试剂和溶液的配制 | 第59页 |
4.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5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9-63页 |
4.2.1 虫体基因组DNA提取 | 第59页 |
4.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59-61页 |
4.2.3 引物的筛选 | 第61-62页 |
4.2.4 荧光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62页 |
4.2.5 特异性试验 | 第62页 |
4.2.6 灵敏度试验 | 第62页 |
4.2.7 与PCR方法比较 | 第62页 |
4.2.8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62-63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63-68页 |
4.3.1 LAMP引物的初筛 | 第63-64页 |
4.3.2 特异性试验 | 第64-65页 |
4.3.3 灵敏度试验 | 第65-67页 |
4.3.4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67-68页 |
4.4 讨论 | 第68-70页 |
第五章 棘颚口线虫LAMP方法的建立 | 第70-78页 |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70页 |
5.1.1 虫种来源 | 第70页 |
5.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7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0-73页 |
5.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70-72页 |
5.2.2 虫体基因组DNA提取 | 第72页 |
5.2.3 引物的筛选 | 第72页 |
5.2.4 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72页 |
5.2.5 特异性试验 | 第72页 |
5.2.6 灵敏度试验 | 第72-73页 |
5.2.7 与PCR方法比较 | 第73页 |
5.2.8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73页 |
5.3 结果讨论 | 第73-77页 |
5.3.1 LAMP引物的初筛 | 第73-74页 |
5.3.2 特异性试验 | 第74页 |
5.3.3 灵敏度试验 | 第74-76页 |
5.3.4 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 | 第76-77页 |
5.3.5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77页 |
5.4 讨论 | 第77-78页 |
第六章 棘颚口线虫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78-84页 |
6.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78-79页 |
6.1.1 虫种来源 | 第78-79页 |
6.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79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79-80页 |
6.2.1 DNA提取 | 第79页 |
6.2.2 引物设计 | 第79页 |
6.2.3 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79-80页 |
6.2.4 灵敏度试验 | 第80页 |
6.2.5 特异性试验及实际样本检测 | 第80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80-83页 |
6.3.1 灵敏度试验 | 第80-82页 |
6.3.2 引物的特异性和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82-83页 |
6.4 讨论 | 第83-8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件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