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对象的相关问题阐述 | 第11-12页 |
1.2.1 农具的概念 | 第11-12页 |
1.2.2 时期和地域的选择 | 第12页 |
1.2.3 案例选取的界定 | 第12页 |
1.3 此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3页 |
1.3.1 古代文献 | 第12-13页 |
1.3.2 现代著作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预期结论与前景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江南稻作农具的分析研究 | 第15-29页 |
2.1 江南稻作农具起源及发展 | 第15-18页 |
2.1.1 农具的产生 | 第15页 |
2.1.2 农具的初步发展 | 第15-16页 |
2.1.3 农具类型体系的发展 | 第16页 |
2.1.4 农具的完善 | 第16-18页 |
2.2 传统稻作农具分类及功能 | 第18-23页 |
2.2.1 整地农具 | 第19-20页 |
2.2.2 灌溉农具 | 第20-21页 |
2.2.3 收割农具 | 第21-22页 |
2.2.4 加工农具 | 第22-23页 |
2.3 传统稻作农具的设计机巧与开物之美 | 第23-29页 |
2.3.1 造型方面 | 第23-24页 |
2.3.2 材质方面 | 第24-26页 |
2.3.3 工艺方面 | 第26-27页 |
2.3.4 功能方面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玩具的基本分析 | 第29-40页 |
3.1 玩具概述 | 第29-33页 |
3.1.1 玩具的起源与发展 | 第29-30页 |
3.1.2 玩具的分类 | 第30页 |
3.1.3 玩具的使用对象 | 第30-31页 |
3.1.4 玩具的功能分析 | 第31-33页 |
3.2 玩具市场的现状与前景分析 | 第33-34页 |
3.2.1 中国玩具行业现状 | 第33页 |
3.2.2 玩具市场的前景分析 | 第33-34页 |
3.3 玩具设计的要素分析 | 第34-40页 |
3.3.1 物质层面的要素分析 | 第34-37页 |
3.3.2 文化层面的要素分析 | 第37-40页 |
第四章 江南稻作农具文化在玩具设计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40-50页 |
4.1 稻作农具设计文化的启示 | 第40-46页 |
4.1.1 设计智慧 | 第40-43页 |
4.1.2 美学体现 | 第43-44页 |
4.1.3 文化精髓 | 第44-46页 |
4.2 江南稻作农具文化与玩具设计的契合性 | 第46-48页 |
4.2.1 江南稻作农具是江南稻作文化的载体 | 第46页 |
4.2.2 玩具是很好的文化传承载体 | 第46页 |
4.2.3 二者的契合是符合发展潮流的 | 第46-48页 |
4.3 稻作农具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 第48-50页 |
4.3.1 稻作农具的保护工作及存在的问题 | 第48页 |
4.3.2 稻作农具文化在玩具设计中的体现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基于稻作农具文化的现代玩具设计理念研究 | 第50-63页 |
5.1 基于稻作农具文化的现代玩具设计方式、方法 | 第50-55页 |
5.1.1 稻作文化玩具设计理念的创造性应用的方式 | 第50-53页 |
5.1.2 稻作文化玩具设计理念的创造性应用的方法 | 第53-55页 |
5.2 稻作农具文化对现代玩具设计的启示 | 第55-60页 |
5.2.1 设计理念 | 第55-58页 |
5.2.2 设计原则 | 第58-59页 |
5.2.3 设计策略 | 第59-60页 |
5.3 稻作农具文化在现代玩具设计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60-61页 |
5.4 稻作农具文化玩具设计评价 | 第61-63页 |
5.4.1 稻作农具文化玩具的设计评价标准 | 第61页 |
5.4.2 稻作农具文化玩具设计的具体评价方法 | 第61-63页 |
第六章 江南稻作农具文化在玩具设计实践应用中的思考 | 第63-69页 |
6.1 稻作农具文化玩具的设计流程 | 第63-65页 |
6.1.1 一般产品的设计程序 | 第63-64页 |
6.1.2 稻作农具文化玩具的设计方法流程 | 第64-65页 |
6.2 设计应用 | 第65-68页 |
6.2.1 相关案例启发——乌克兰UGEARS木质DIY拼装积木设计分析 | 第65-66页 |
6.2.2 设计背景 | 第66页 |
6.2.3 玩具设计展开 | 第66-68页 |
6.3 后续产品开发预想 | 第68-69页 |
总结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