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6-7页 |
第一章 作品及作者简述 | 第7-9页 |
第一节 作品概述 | 第7-8页 |
第二节 作者简介 | 第8-9页 |
第二章 对比原则运用分析 | 第9-21页 |
第一节 江楼钟鼓 | 第10-14页 |
1、音色布局(配器技术)对比 | 第10页 |
2、和声风格及色彩对比 | 第10-13页 |
3、织体层次的对比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水运深际 | 第14-17页 |
1、音色布局(配器技术)对比 | 第14-15页 |
2、和声风格及色彩对比 | 第15-17页 |
3、织体层次的对比 | 第17页 |
第三节 欸乃归舟 | 第17-21页 |
1、音色布局(配器技术)对比 | 第17-18页 |
2、和声风格及色彩对比 | 第18-19页 |
3、织体层次的对比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以琵琶协奏曲《春江花月夜》为例探索中西音乐元素的碰撞与融合 | 第21-40页 |
第一节 调性与和声 | 第21-33页 |
1、西方大小调式与中国传统五声调式的融合 | 第21-25页 |
2、西方大小调和声与中国五声调式和声的融合 | 第25-33页 |
第二节 节奏与节拍的融合 | 第33-37页 |
1、“功能性均分律动与“散板”的融合与交替 | 第33-36页 |
2、“连音符”的运用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旋律素材与发展手法 | 第37-39页 |
第四节 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