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关于《中国丛报》的研究 | 第10-14页 |
1.2.2 关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人形象的研究 | 第14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中国丛报》的整体介绍 | 第17-22页 |
2.1 《中国丛报》的创刊背景 | 第17页 |
2.2 《中国丛报》的栏目设置和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2.3 《中国丛报》的主要作者群 | 第18-19页 |
2.3.1 作者群整体介绍 | 第18-19页 |
2.3.2 主要撰稿人 | 第19页 |
2.4 《中国丛报》关于中国人的篇目介绍 | 第19-22页 |
第3章 《中国丛报》“中国人”篇目的主要内容 | 第22-44页 |
3.1 中国人整体性格 | 第22-25页 |
3.2 中国人风习 | 第25-35页 |
3.2.1 鲍留云的《中国人的性格、习俗与处境》 | 第26-27页 |
3.2.2 卫三畏的《中国的人与事》 | 第27-35页 |
3.3 中国人轶事 | 第35-40页 |
3.3.1 有关中国人的带有道德教导意义的轶事或故事集 | 第36-37页 |
3.3.2 新近的中国人事例 | 第37-40页 |
3.4 小结:《中国丛报》建构的中国人形象 | 第40-44页 |
3.4.1 道德低劣的中国人 | 第41页 |
3.4.2 城市市井懒惰、愚昧、懦弱的中国人 | 第41-42页 |
3.4.3 地位低下的中国女性 | 第42-44页 |
第4章 对特殊人群的关注 | 第44-54页 |
4.1 对中国女性这一特定群体的关注 | 第44-50页 |
4.1.1 溺杀女婴 | 第47-48页 |
4.1.2 女性缠足 | 第48-49页 |
4.1.3 女性守贞 | 第49页 |
4.1.4 女性复仇 | 第49页 |
4.1.5 女性整体生存状况 | 第49-50页 |
4.2 特定地域的中国人(广州人、上海人) | 第50-54页 |
4.2.1 上海人与《上海漫步》 | 第50-52页 |
4.2.2 广州人与《广州漫步》 | 第52-54页 |
第5章 《中国丛报》近代中国人形象建构的影响因素 | 第54-62页 |
5.1 微观层面——个人因素,以《中国丛报》创办者裨治文为例 | 第54-56页 |
5.2 中观层面——传教士群体的角色与功能 | 第56-59页 |
5.2.1 传播福音的需要 | 第56-58页 |
5.2.2 传教士参与早期中西外交 | 第58-59页 |
5.3 宏观层面 | 第59-62页 |
5.3.1 19世纪全球发展趋势 | 第59-60页 |
5.3.2 欧洲进步观念的确立:西方评价的新坐标系 | 第60页 |
5.3.3 中西方文化差异 | 第60-62页 |
第6章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