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部字性别歧视问题研究--以《康熙字典》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7-13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一、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 第7页 |
二、汉字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 第7-8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一、女性世界与女性文化 | 第8-9页 |
二、女性的社会地位 | 第9页 |
三、“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 | 第9页 |
四、文化视阈下的“女”部字教学研究 | 第9-10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及方法 | 第10-12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四节 《康熙字典》简介 | 第12-13页 |
一、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二、体例和释文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女”部字形义概述 | 第13-17页 |
第一节 字形 | 第13-15页 |
一、“女”字字形 | 第13-14页 |
二、“女”部字字形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字义 | 第15-17页 |
一、“女”字表义 | 第15页 |
二、“女”部字表义 | 第15-17页 |
第三章 “女”部字的感情色彩 | 第17-27页 |
第一节 感情色彩的界定与分类 | 第17-18页 |
一、学界关于感情色彩的界定与分类 | 第17页 |
二、本文关于感情色彩的界定与分类 | 第17-18页 |
第二节“女”部字感情色彩的统计 | 第18-27页 |
一、带贬义色彩的“女”部字 | 第18-19页 |
二、带褒义色彩的“女”部字 | 第19-21页 |
三、中性“女”部字 | 第21-23页 |
四、褒贬参半的“女”部字 | 第23-27页 |
第四章 “女”部字中的性别歧视 | 第27-43页 |
第一节 从形义角度看“女”部字的性别歧视 | 第27-34页 |
一、带贬义色彩的“女”部字 | 第27-31页 |
二、中性“女”部字 | 第31-34页 |
第二节 从语义分布角度看“女”部字的性别歧视 | 第34-40页 |
一、带褒义色彩的“女”部字 | 第34-38页 |
二、褒贬参半的“女”部字 | 第38-40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40-43页 |
第五章 “女”部字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 | 第43-49页 |
第一节 社会历史原因 | 第43-46页 |
一、男女角色的社会分工 | 第43-44页 |
二、“男女有别”的思想观念 | 第44-45页 |
三、女性的“集体无意识” | 第45-46页 |
第二节 语言文字原因 | 第46-49页 |
一、汉字的属性与构造 | 第46-47页 |
二、汉字的孳乳与分化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