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学术综述 | 第9-12页 |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第12页 |
四、创新和不足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新课改下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和实施依据 | 第14-23页 |
第一节 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 第14-17页 |
一、因材施教是义务教育的需要 | 第15-16页 |
二、因材施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因材施教实施依据 | 第17-23页 |
一、孔子因材施教思想 | 第18-20页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第20-21页 |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1页 |
四、掌握学习理论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因材施教的实施现状和面临的困难 | 第23-32页 |
第一节 因材施教实施现状调查 | 第23-29页 |
一、学习评价以“分数论英雄”,忽视因“材”而评 | 第24-26页 |
二、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 第26页 |
三、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以“考试”为主,忽视学生个性差异 | 第26-29页 |
四、教学内容“考试化”,忽视学生成长发展需要 | 第29页 |
第二节 因材施教实施中的困难 | 第29-32页 |
一、学习评价单一性 | 第29-30页 |
二、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 第30页 |
三、教师因素 | 第30-31页 |
四、学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探索 | 第32-43页 |
第一节 因“材”而定的教学目标 | 第32-34页 |
一、因“材”而定的教学目标含义 | 第33页 |
二、因“材”而定的教学目标应有层次性 | 第33页 |
三、因“材”而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案例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因“材”而定的教学内容 | 第34-37页 |
一、处理好教材、教参的关系 | 第35页 |
二、关注学生本身课程资源 | 第35-36页 |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 第36页 |
四、因“材”而定的教学内容设计案例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因“材”而定的教学策略 | 第37-39页 |
一、自主学习 | 第37-38页 |
二、合作学习 | 第38页 |
三、探究学习 | 第38-39页 |
四、分层指导 | 第39页 |
第四节 因“材”而定的教学评价 | 第39-43页 |
一、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和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 第40-41页 |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和互动化 | 第41页 |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 第41-42页 |
四、评价标准多元化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初中历史因材施教案例 | 第43-51页 |
第一节 基于学生兴趣差异的教学案例 | 第43-46页 |
第二节 基于学生能力差异的教学案例 | 第46-51页 |
第五章 因材施教教学实践的总结 | 第51-54页 |
第一节 对因材施教教学后学生学习成绩分析 | 第51-53页 |
第二节 对因材施教教学认同度的调查和分析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一、著作类 | 第55页 |
二、论文类 | 第55-57页 |
三、硕士论文 | 第57-58页 |
附件一、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方式调查表 | 第58-60页 |
附件二、学生家长问卷调查 | 第60-61页 |
附件三、学生个性差异情况调查 | 第61-63页 |
附件四、“因材施教”反馈情况问卷调查表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