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油茶饼粕及其多酚的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1.1.1 油茶的概述 | 第11页 |
1.1.2 油茶饼粕的综合利用 | 第11页 |
1.1.3 油茶饼粕中多酚物质的研究 | 第11-18页 |
1.2 ORAC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2.1 ORAC法的反应机制及原理 | 第18-19页 |
1.2.2 ORAC的优势 | 第19-20页 |
1.2.3 ORAC方法的应用 | 第20-22页 |
1.3 油脂天然抗氧化剂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3.1 油脂氧化机理 | 第22-23页 |
1.3.2 油脂氧化的影响因素 | 第23页 |
1.3.3 油脂常用抗氧化剂 | 第23页 |
1.3.4 抗氧化剂的协同作用 | 第23页 |
1.4 研究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5页 |
2 油茶饼粕多酚类抗氧化活性物质的优化提取 | 第25-35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5-26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2.2.1 油茶饼粕水分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2.2.2 标准曲线绘制 | 第26页 |
2.2.3 总多酚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2.2.4 提取溶剂和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26-27页 |
2.2.5 乙醇提取油茶饼粕多酚物质的条件优化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2.3.1 油茶饼粕中的水分含量 | 第28页 |
2.3.2 不同溶剂以及不同方法对油茶饼粕多酚提取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3 乙醇提取油茶饼粕多酚的实验条件分析 | 第29-34页 |
2.4 结论 | 第34-35页 |
3 ORAC法对油茶饼粕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检测与评价 | 第35-45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5-3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3.1.2 仪器 | 第35-3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3.2.1 样品的处理 | 第36页 |
3.2.2 样品分析方法 | 第36页 |
3.2.3 没食子酸的当量标准曲线 | 第36-3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3.3.1 粗提物的ORAC值分析 | 第37-41页 |
3.3.2 油茶饼粕粗提物样品的抗氧化活性的评价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4 固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油茶饼粕提取物中的8种多酚物质 | 第45-54页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5-46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5-4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4.2.1 样品的制备 | 第46页 |
4.2.2 固相微萃取 | 第46页 |
4.2.3 HPLC参数 | 第46-47页 |
4.2.4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47页 |
4.2.5 数据统计 | 第47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4.3.1 流动相的选择 | 第50页 |
4.3.2 固相微萃取对样品检测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3 液相色谱的标准品线性 | 第51页 |
4.3.4 回收率实验以及精密度 | 第51-52页 |
4.3.5 样品分析结果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Rancimat法评价油茶饼粕抗氧化活性粗提物在油脂稳定性上的应用 | 第54-61页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4-55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54-5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5.2.1 油茶饼粕抗氧活性粗提物对油茶稳定性的影响 | 第55页 |
5.2.2 复配油茶饼粕抗氧活性粗提物与没食子酸对茶油稳定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5.2.3 油脂氧化稳定性检测方法 | 第56页 |
5.2.4 抗氧化剂作用效果评价指标 | 第5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5.3.1 油茶饼粕提取物与没食子酸标准品抗氧化效果 | 第56-57页 |
5.3.2 复配抗油茶饼粕提取物与没食子酸标准品的抗氧化效果 | 第57-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创新点 | 第62页 |
6.3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