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1.1 红曲霉 | 第10页 |
1.2 红曲霉次级代谢产物种类及其功能 | 第10-17页 |
1.2.1 红曲色素 | 第10-14页 |
1.2.2 桔霉素 | 第14-15页 |
1.2.3 其他生物活性功能成分 | 第15-17页 |
1.3 传统方法下研究红曲霉主要代谢产物合成机理 | 第17-21页 |
1.3.1 添加外源物质培养条件下红曲色素代谢生成的研究 | 第17-19页 |
1.3.2 根据分子结构解析进行推理假设 | 第19-21页 |
1.4 现代生物学技术研究红曲霉主要代谢产物合成机理 | 第21-24页 |
1.4.1 基因组学的研究 | 第21-24页 |
1.4.2 蛋白质组学方法 | 第24页 |
1.5 论文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5.1 立题意义 | 第24-25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2 微生物混菌培养对红曲菌株代谢的影响 | 第26-45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6-27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2.2.3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44页 |
2.3.1 黑曲霉与红曲霉混菌培养对红曲菌株的影响 | 第28-35页 |
2.3.2 酿酒酵母与红曲霉混菌培养对红曲菌株的影响 | 第35-37页 |
2.3.3 大肠埃希氏菌与红曲霉混菌培养对红曲菌株的影响 | 第37-40页 |
2.3.4 纳豆芽孢杆菌与红曲霉混菌培养对红曲菌株的影响 | 第40-42页 |
2.3.5 黑曲霉与红曲霉隔板条件下对红曲菌株的影响 | 第42-44页 |
2.4 小结 | 第44-45页 |
3 黑曲霉对红曲霉液态发酵的影响 | 第45-53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45-46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46页 |
3.2.3 数据分析 | 第46-4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2页 |
3.3.1 黑曲霉接种时间对红曲霉液态发酵产色素影响 | 第47-49页 |
3.3.2 黑曲霉接种量对红曲霉液态发酵产色素影响 | 第49页 |
3.3.3 黑曲霉不同处理方式对红曲霉液态发酵产色素影响 | 第49-52页 |
3.4 小结 | 第52-53页 |
4 铵盐对红曲菌株代谢途径影响及红曲色素合成机理SWATH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53-76页 |
4.1 引言 | 第53-5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4-58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54页 |
4.2.2 试验方法 | 第54-56页 |
4.2.3 试验设计 | 第56-58页 |
4.2.4 数据分析和GO分析 | 第5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8-75页 |
4.3.1 铵盐条件下红曲液态发酵菌落形态 | 第58-59页 |
4.3.2 铵盐对红曲菌株次级代谢产物色素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3 发酵时间对红曲色素生成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4 红曲菌株在发酵过程中对铵盐的利用规律 | 第61-62页 |
4.3.5 铵盐对红曲菌株初级代谢产物己酸的影响 | 第62-63页 |
4.3.6 铵盐对红曲菌株初级代谢产物辛酸的影响 | 第63-64页 |
4.3.7 蛋白质组数据的重复性和可靠性分析 | 第64-65页 |
4.3.8 差异表达蛋白鉴定结果 | 第65-66页 |
4.3.9 差异表达蛋白的GO富集分析 | 第66-70页 |
4.3.10 差异表达蛋白的pathway富集分析 | 第70页 |
4.3.11 差异蛋白的生物学功能鉴定 | 第70-71页 |
4.3.12 差异蛋白对糖酵解途径的影响 | 第71页 |
4.3.13 差异蛋白对TCA循环代谢途径的影响 | 第71-72页 |
4.3.14 差异蛋白对脂肪酸合成和代谢途径的影响 | 第72-75页 |
4.4 小结 | 第75-76页 |
5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76-78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76页 |
5.2 展望 | 第76-77页 |
5.3 论文创新点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