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分析概念隐喻翻译策略--以李健吾版《包法利夫人》译本为例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Résumé | 第6-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第一章 概念隐喻理论 | 第10-17页 |
| ·体验主义哲学 | 第10-13页 |
| ·客观主义、主观主义与体验主义 | 第10-12页 |
| ·思维的隐喻性 | 第12-13页 |
| ·概念隐喻理论 | 第13-17页 |
| ·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 第13-14页 |
| ·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 第14-17页 |
| 第二章 概念隐喻理论对于翻译的启示 | 第17-23页 |
| ·认知视角下对翻译实质的重新认识 | 第18-22页 |
| ·翻译的体验性 | 第18-20页 |
| ·翻译的创造性 | 第20-22页 |
| ·隐喻与翻译建构过程的相似性 | 第22-23页 |
| ·寻找两个领域之间的共同空间 | 第22页 |
| ·抽象概念与具体概念的转化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包法利夫人》中隐喻翻译策略的选择 | 第23-36页 |
| ·认知方式相同:移植法 | 第23-27页 |
| ·认知方式不同:替换与显性化 | 第27-31页 |
| ·认知方式不同与译语语言的替换 | 第28-30页 |
| ·认知方式不同与译语语言的显性化 | 第30-31页 |
| ·隐喻的文化性:注释喻体 | 第31-32页 |
| ·译者再创造:重塑隐喻 | 第32-36页 |
| 结论 | 第36-38页 |
| 参考书目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