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双歧杆菌耐性菌株选育及微胶囊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益生菌 | 第11-12页 |
·益生菌 | 第11-12页 |
·研究进展 | 第12页 |
·双歧杆菌 | 第12-14页 |
·双歧杆菌 | 第12页 |
·生理学特性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微胶囊技术 | 第15-16页 |
·微胶囊 | 第15-16页 |
·微胶囊的优缺点 | 第16页 |
·诱变育种方法 | 第16-17页 |
·物理诱变 | 第16-17页 |
·化学诱变 | 第17页 |
·课题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本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课题来源 | 第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双歧杆菌菌种的鉴定及耐性菌株的筛选 | 第19-34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9-20页 |
·菌种来源 | 第19页 |
·主要试剂 | 第19-20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0页 |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4页 |
·双歧杆菌的鉴定 | 第20-22页 |
·青春双歧杆菌菌种的活化 | 第22页 |
·青春双歧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2页 |
·青春双歧杆菌的诱变育种 | 第22-23页 |
·青春双歧杆菌W70向耐性菌种的驯化 | 第23-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33页 |
·双歧杆菌形态学鉴定 | 第24页 |
·双歧杆菌生理生化鉴定 | 第24-26页 |
·双歧杆菌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26-27页 |
·青春双歧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7页 |
·青春双歧杆菌耐性菌株诱变育种 | 第27-29页 |
·耐性突变菌株的筛选 | 第29-31页 |
·青春双歧杆菌W70耐性驯化试验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青春双歧杆菌W70高密度培养 | 第34-48页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34-35页 |
·菌种 | 第34页 |
·培养基 | 第34-35页 |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5页 |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菌量测定方法 | 第35-36页 |
·天然增殖因子预处理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7页 |
·氮源种类对青春双歧杆菌W70增殖的影响 | 第36-38页 |
·碳源种类及浓度对青春双歧杆菌W70生长的影响 | 第38-39页 |
·增殖因子对青春双歧杆菌W70增殖的影响 | 第39-40页 |
·响应曲面法确定最佳配比 | 第40-43页 |
·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43-45页 |
·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条件 | 第45-46页 |
·优化前后生长特性的比较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青春双歧杆菌W70微胶囊化的研究 | 第48-58页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48-49页 |
·菌种 | 第48页 |
·试验试剂 | 第48-49页 |
·仪器设备 | 第49页 |
·培养基 | 第49页 |
·试验方法 | 第49-51页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49页 |
·冻干菌粉的制备 | 第49-50页 |
·菌剂质量评定指标 | 第50页 |
·微胶囊包埋法 | 第50页 |
·微胶囊制剂存活率测定 | 第50-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6页 |
·单一冻干保护剂的选择 | 第51-53页 |
·混合冻干保护剂的正交试验 | 第53-55页 |
·微胶囊化不同包埋方式的比较 | 第55页 |
·微胶囊制剂质量评定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