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热电在汽车上的运用现状 | 第10-13页 |
·热电材料的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热电材料在其他行业的的运用 | 第14-16页 |
·消声器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的多场分析 | 第18-36页 |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的组成 | 第18-19页 |
·汽车发动机排气系统的热场分布 | 第19-21页 |
·汽车尾气温差发系统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1-30页 |
·废热通道的表面热场分布对温差发电系统的影响研究 | 第22-26页 |
·热电模块冷源表面温度场对温差发电系统的影响研究 | 第26-28页 |
·热电模块的性能对温差发电系统的影响研究 | 第28-30页 |
·汽车温差发电系统噪声分析 | 第30-35页 |
·噪声理论 | 第30-31页 |
·消声元件声学分析 | 第31-32页 |
·消声元件的设计要求 | 第32页 |
·消声器的消声性能指标 | 第32-33页 |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器的消声性能研究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集成式废热通道模型建立 | 第36-42页 |
·现有汽车尾气发电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汽车尾气温差发电器废热通道与消声器结构集成 | 第37-41页 |
·消声器的选择 | 第37页 |
·消声器的结构改进方案 | 第37-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集成式废热通道的热场仿真 | 第42-60页 |
·计算流体力学基础 | 第42-44页 |
·传热学理论基础 | 第44-45页 |
·STAR-CCM+软件特点及仿真流程 | 第45-46页 |
·集成式废热通道模型的建立 | 第46-52页 |
·STAR-CCM+热学仿真软件与CATIA绘图软件的衔接 | 第46-47页 |
·网格大小对集成式废热通道模型的影响研究 | 第47-50页 |
·集成式废热通道的网格划分 | 第50-52页 |
·集成式废热通道模型的初始条件设定 | 第52页 |
·物理模型的选择 | 第52页 |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52页 |
·集成式废热通内流场分析 | 第52-59页 |
·温度场分析 | 第53-54页 |
·压力场分析 | 第54-56页 |
·速度场分析 | 第56-57页 |
·集成式废热通内多场耦合分析总结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集成式废热通道的声场仿真 | 第60-74页 |
·消声原理以及消声性能的评价方法 | 第60-62页 |
·集成式废热通道的消声原理 | 第60页 |
·消声性能评价参数 | 第60-61页 |
·GT-Power软件介绍 | 第61-62页 |
·集成式废热通道的建模 | 第62-67页 |
·集成式废热通道模型的建立 | 第62-64页 |
·集成式废热通道模型的声场仿真 | 第64-67页 |
·发动机模型的建模 | 第67-68页 |
·集成式废热通道的声学仿真 | 第68-72页 |
·集成式废热通道的结构改进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75页 |
·进一步工作安排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发表论文及参研项目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