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 现代汉语转折范畴研究概况 | 第11-16页 |
二 关联论视角下的转折复句反预期表达现象分析 | 第16-33页 |
(一) 引言 | 第16-17页 |
(二) 转折复句的反预期表达现象及相关问题 | 第17-22页 |
(三) 转折复句反预期表达过程中明示程度、认知努力和礼貌原则间的互动关系 | 第22-32页 |
(四) 结语 | 第32-33页 |
三 转折复句的定景机制及其研究意义 | 第33-48页 |
(一) 引言 | 第33页 |
(二) 转折复句定景过程中的句法机制 | 第33-37页 |
(三) 转折复句定景过程中的语篇机制 | 第37-44页 |
(四) 研究意义 | 第44-48页 |
四 话语标记结构“X 倒是 X”及其对答联系项功能 | 第48-64页 |
(一) 引言 | 第48页 |
(二) “X 倒是 X”的语义特征 | 第48-52页 |
(三) “X 倒是 X”的语用机制 | 第52-56页 |
(四) “X 倒是 X”的语篇功能 | 第56-59页 |
(五) “X 倒是 X”的语体风格 | 第59-60页 |
(六) 结语:“X 倒是 X”的联系项性质 | 第60-64页 |
五 典型转折标记“但是”与“却”的转折强度 | 第64-78页 |
(一) 引言 | 第64页 |
(二) “但是”和“却”的转折属性及其转折强度 | 第64-70页 |
(三) “但是”和“却”的隐现及其转折强度 | 第70-74页 |
(四) “但是”和“却”转折强度的历时考察 | 第74-76页 |
(五) “但是”和“却”转折强度的教学 | 第76-77页 |
(六) 余论 | 第77-78页 |
结语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后记 | 第84-86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