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个体理想形成过程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1页
导论第11-23页
 一、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1-13页
 二、 研究现状第13-20页
 三、 研究的基本内容第20-21页
 四、 创新之处第21-23页
第一章 理想形成的本质第23-38页
 一、 理想的内涵特点与价值第23-29页
  (一) 理想的内涵第23页
  (二) 理想与空想和幻想的区别与关联第23-26页
  (三) 理想的特征第26-27页
  (四) 理想的价值第27-28页
  (五) 理想的种类第28-29页
 二、 理想形成过程的本质第29-38页
  (一) 理想的形成是终极奋斗目标的确定第29-32页
  (二) 理想的形成是自我价值追求的凝练第32-34页
  (三) 理想的形成是精神追求的定格第34-38页
第二章 理想形成的基础第38-61页
 一、 理想形成的物质前提――脑的发展与完善第38-42页
 二、 理想形成的心理基础――感觉、知觉和思维的发展第42-53页
  (一) 人的感觉发展第42-43页
  (二) 人的知觉的发展第43-46页
  (三) 注意的发展第46-48页
  (四) 思维的发展第48-50页
  (五) 想象的发展第50-53页
 三、 理想形成的实践基础第53-61页
  (一) 理想的形成不能离开实践第53-55页
  (二) 儿童实践能力的发展历程第55-57页
  (三) 理想的形成受实践水平制约第57-59页
  (四) 理想在实践过程中完善升华第59-61页
第三章 理想形成的过程第61-75页
 一、 教育引导下确立奋斗目标的过程第61-66页
  (一) 目标教育的根据第61-62页
  (二) 家庭教育是最早的教育第62-63页
  (三) 学校是理想教育的主要阵地第63-66页
 二、 社会影响下的价值选择过程第66-70页
  (一) 社会影响的客观现实性第66-68页
  (二) 社会影响的价值属性第68-69页
  (三) 目标在价值选择中确立第69-70页
 三、 成长发展中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第70-75页
  (一) 理想的超越本质第70-71页
  (二) 发展中的目标追求第71-72页
  (三) 确立理想实现的是自我超越第72-75页
第四章 理想形成的阶段第75-94页
 一、 理想形成的符号游戏阶段(学前幼儿阶段)第76-79页
  (一) 理想符号游戏阶段诠释第76页
  (二) 儿童心理学的支持第76-77页
  (三) 回忆懵懂的理想第77-79页
 二、 理想形成的萌芽阶段(小学阶段)第79-83页
  (一) 萌芽的两种意蕴第79页
  (二) 萌芽的经验证明第79-81页
  (三) 理性的分析第81-83页
 三、 理想的初步形成阶段(初中阶段)第83-87页
  (一) 研究者的共识第83-84页
  (二) 初步形成理想的初中阶段第84-85页
  (三) 理想形成的表征第85-87页
 四、 理想的确立阶段(高中阶段)第87-90页
  (一) 客观现实要求确立目标第87-88页
  (二) 自身发展成熟能够确立目标第88-89页
  (三) 高中阶段理想确立的举证第89-90页
 五、 理想的完善调整阶段第90-94页
  (一) 确立的目标需要调整完善第90-91页
  (二) 调整理想目标的因由第91-93页
  (三) 调整完善目标带有终生性质第93-94页
第五章 理想形成的特点第94-100页
 一、 理想的形成是由高到低的形成过程第94-96页
  (一) 美好的愿望使人的理想形成从高处开始第94-95页
  (二) 对理想动力的期待使人的理想形成从高处开始第95页
  (三) 人发展的开放性使人的理想形成从高处开始(过程)第95-96页
 二、 理想的形成是由外在的社会需要向内在自我需要的转化过程第96-97页
  (一) 家庭教育中给予的目标变成自己内心追求的目标第97页
  (二) 理想教育中内容以外在需要向内在需要的转化第97页
  (三) 由外在环境影响之下而内心中确立起奋斗的目标第97页
 三、 理想的形成是由模糊到清晰的价值明确过程第97-100页
  (一) 社会需要在理想确立的过程中得到明晰第98页
  (二) 自我价值追求在理想确立过程中得到明晰第98页
  (三) 自我价值在目标确立过程中获得明晰第98-100页
第六章 理想形成过程与理想教育的科学化第100-110页
 一、 把握理想形成的关键期,强化理想教育的科学性第100-101页
 二、 充分利用各种元素,开展理想目标教育第101-102页
 三、 注意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需要第102-103页
 四、 社会不同层面都要积极引导学生的目标追求第103-104页
 五、 正面鼓励、循序渐进地进行目标引导第104-105页
 六、 目标教育要紧紧抓住社会现实需要第105页
 七、 大学生理想教育得现实性第105-110页
  (一) 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必须把握大学生第106-107页
  (二) 大学生理想教育必须把握大学生理想中存在的问题第107-108页
  (三) 大学生理想教育必须采取现实的教育方法第108-110页
结语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6页
后记第116-117页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汉语转折范畴的认知语用研究
下一篇:我国大学生体育赛事项目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