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料生产线的污染微生物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国内外茶饮料发展概况及茶饮料质量安全状况 | 第9-10页 |
·国内外茶饮料发展概况 | 第9-10页 |
·茶饮料质量情况 | 第10页 |
·茶饮料污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茶饮料污染微生物的污染途径 | 第10-11页 |
·茶饮料污染微生物的种类 | 第11页 |
·微生物的快速鉴定方法- rDNA 序列分析 | 第11-12页 |
·16SrDNA 序列分析 | 第12页 |
·rpoB 序列分析 | 第12页 |
·污染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12-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 第13-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第2章 茶饮料生产包材 PET 瓶污染微生物分析 | 第15-29页 |
·前言 | 第15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5-17页 |
·样品来源 | 第15页 |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第15-16页 |
·培养基 | 第16页 |
·仪器设备 | 第16页 |
·采样和计数方法 | 第16页 |
·污染微生物分离方法 | 第16页 |
·显微镜观察 | 第16-17页 |
·16SrDNA PCR 扩增 | 第17页 |
·实验结果 | 第17-27页 |
·茶饮料生产包材污染微生物菌落总数统计 | 第17-23页 |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23-27页 |
·讨论与建议 | 第27-29页 |
·讨论 | 第27页 |
·建议 | 第27-29页 |
第3章 茶饮料生产原料污染微生物分析 | 第29-51页 |
·前言 | 第29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9-31页 |
·样品来源 | 第29页 |
·培养基 | 第29-30页 |
·18SrDNA PCR 扩增 | 第30-31页 |
·实验结果 | 第31-49页 |
·茶饮料生产原料污染微生物菌落总数统计 | 第31-43页 |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43-49页 |
·讨论与建议 | 第49-51页 |
·讨论 | 第49页 |
·建议 | 第49-51页 |
第4章 茶饮料加工用水污染微生物分析 | 第51-62页 |
·前言 | 第51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1-54页 |
·样品来源 | 第51-54页 |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第54页 |
·培养基 | 第54页 |
·实验结果 | 第54-60页 |
·茶饮料加工用水污染微生物菌落总数统计 | 第54-58页 |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58-60页 |
·讨论与建议 | 第60-62页 |
·讨论 | 第60-61页 |
·建议 | 第61-62页 |
第5章 茶饮料车间空气污染微生物分析 | 第62-73页 |
·前言 | 第62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62-64页 |
·样品来源 | 第62-64页 |
·实验结果 | 第64-71页 |
·茶饮料车间空气污染微生物菌落总数统计 | 第64-67页 |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67-71页 |
·讨论与建议 | 第71-73页 |
·讨论 | 第71-72页 |
·建议 | 第72-73页 |
第6章 克罗诺杆菌属(原阪崎肠杆菌)鉴定分析研究 | 第73-84页 |
·前言 | 第73-74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74-75页 |
·样品来源 | 第74页 |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第74页 |
·培养基 | 第74页 |
·仪器设备 | 第74页 |
·阪崎肠杆菌分离方法 | 第74页 |
·显微镜观察 | 第74页 |
·16SrDNA PCR 扩增 | 第74页 |
·rpoB PCR 扩增 | 第74-75页 |
·生理生化鉴定 | 第75页 |
·实验结果 | 第75-81页 |
·阪崎肠杆菌检出统计 | 第75-76页 |
·菌落及显微形态观察 | 第76-78页 |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78-80页 |
·生理生化鉴定 | 第80-81页 |
·讨论 | 第81-8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