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 第6-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6页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6-7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6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6-7页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7-9页 |
(一) 健康 | 第7页 |
(二) 心理健康 | 第7页 |
(三) 心理健康的标准 | 第7-8页 |
(四) 高中生心理健康标准 | 第8-9页 |
四、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一) 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综述 | 第9页 |
(二) 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三) 涉及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比较的研究 | 第10页 |
五、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 第10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一、被试 | 第10页 |
二、测量工具 | 第10-11页 |
三、施测 | 第11页 |
四、评分标准与统计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第12-16页 |
一、职高和普高学生SCL-90 各因子分比较 | 第12页 |
二、男女生各因子均分比较 | 第12-13页 |
三、校别和性别交互作用结果 | 第13页 |
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比较 | 第13-14页 |
五、校别与是否独生子女交互作用结果 | 第14-15页 |
六、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各因子分比较 | 第15页 |
七、校别与家庭住址的交互作用 | 第15-16页 |
八、校别与父母感情的交互作用 | 第16页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第16-19页 |
一、调查结果分析 | 第16-17页 |
(一) 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的共性 | 第16-17页 |
1. 性别差异上 | 第16-17页 |
2.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上 | 第17页 |
3. 家庭住址上的差异上 | 第17页 |
4. 与父母感情差异上 | 第17页 |
5. 与家庭经济条件差异上 | 第17页 |
(二) 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在心理健康状况上的差异 | 第17页 |
二、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 第17-19页 |
(一) 客观因素分析 | 第17-18页 |
1. 培养目标不同 | 第17页 |
2. 学生的受教育环境不同 | 第17-18页 |
3. 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不同 | 第18页 |
(二) 主观因素分析 | 第18-19页 |
1. 心理方面 | 第18页 |
2. 学习成绩方面 | 第18-19页 |
3. 价值取向方面 | 第19页 |
(三) 其他原因 | 第19页 |
1. 教育界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 | 第19页 |
2. 学校教育治标不治本 | 第19页 |
3. 评价体制不健全 | 第19页 |
第五部分 教育对策和建议 | 第19-21页 |
一、宏观方面 | 第19-20页 |
(一)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开展家校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干预的力度和针对性 | 第19页 |
(二) 根据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的差异调整教育对策 | 第19-20页 |
(三) 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教育服务 | 第20页 |
二、微观方面 | 第20-21页 |
(一) 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宽松的校园环境 | 第20页 |
(二) 教育学生树立符合自己实际的奋斗目标,不要过分苛求自己 | 第20页 |
(三) 教育学生不对他人形成过高的期望,以避免失望感 | 第20页 |
(四) 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 第20-21页 |
(五) 鼓励学生多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 第21页 |
(六) 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不要盲目地与别人竞争,以避免过分紧张 | 第21页 |
(七) 教学生学会自我娱乐,防止心境长期压抑 | 第21页 |
第六部分 结论 | 第21-23页 |
一、职业高中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共性 | 第21页 |
二、职业高中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 | 第21页 |
三、本研究的局限 | 第21-23页 |
英文摘要 | 第23页 |
关键词 | 第23页 |
注释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6页 |
附: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 第26-30页 |
致谢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