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一、 隐性课程概述 | 第6-13页 |
(一)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 | 第6-7页 |
(二) 隐性课程的涵义和特性 | 第7-8页 |
(三) 隐性课程的类型和结构层次 | 第8-9页 |
(四) 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 | 第9-12页 |
(五) 隐性课程的作用强度及效果 | 第12-13页 |
二、 隐性课程评价 | 第13-19页 |
(一) 隐性课程评价的尝试性定义 | 第13-18页 |
1. 隐性课程评价的内容 | 第13-14页 |
2. 隐性课程评价的对象 | 第14页 |
3. 隐性课程评价的评价主体 | 第14-16页 |
4. 隐性课程评价的方法 | 第16-17页 |
5. 隐性课程评价的标准 | 第17页 |
6. 隐性课程评价的过程 | 第17页 |
7. 隐性课程评价的局限性 | 第17-18页 |
(二) 隐性课程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三、 隐性课程评价方法论的探讨 | 第19-27页 |
(一) 对传统课程评价方法论的评述 | 第19-20页 |
(二) 对隐性课程评价方法论的思考 | 第20-27页 |
1. 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在隐性课程评价中结合的可能 | 第20-21页 |
2. 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在隐性课程评价中结合的优势 | 第21页 |
3. 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在隐性课程评价中结合时应考虑的问题 | 第21-27页 |
四、 “质的研究”与模糊性思维在隐性课程评价中的尝试 | 第27-36页 |
(一) “质的研究”与模糊性思维 | 第27-28页 |
(二) “质的研究”与隐性课程评价 | 第28-30页 |
(三) 模糊性思维与隐性课程评价 | 第30-32页 |
(四) “质的研究”与模糊性思维在隐性课程评价中的意义 | 第32-36页 |
1. 以“质的研究”获取评价信息 | 第32-35页 |
2. 自下而上建构评价标准 | 第35-36页 |
3. 以模糊综合评判进行价值判断 | 第36页 |
五、 结语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