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次 | 第7-9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若干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 ·政府 | 第10-11页 |
| ·政府行为 | 第11页 |
|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本文的结构 | 第12-14页 |
| 2 文献回顾 | 第14-21页 |
| ·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原因 | 第14-17页 |
| ·转型过程中的政府行为 | 第17-21页 |
| 3 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21-47页 |
| ·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现状概述 | 第21-25页 |
| ·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37页 |
| ·研究数据 | 第25-26页 |
| ·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6-30页 |
| ·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第30-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基于AHP方法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5页 |
| ·AHP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37-39页 |
| ·运用AHP方法评价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影响主体和因素 | 第39-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4 农民工工资被拖欠问题中的政府责任:行为目标的视角 | 第47-57页 |
| ·政府行为的产权分析模型 | 第47-50页 |
| ·政府拖欠工程款行为与农民工工资被拖欠:动态博弈分析 | 第50-53页 |
| ·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 | 第50-52页 |
| ·模型扩展:引入工资拖欠 | 第52-53页 |
| ·政府行为目标改变与“清欠运动”的发生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5 欠薪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57-66页 |
| ·西方国家及香港地区欠薪保障制度分析 | 第57-60页 |
| ·西方国家欠薪保障制度概述 | 第57-59页 |
| ·香港欠薪保障制度概述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页 |
| ·国内关于农民工的欠薪保障制度分析 | 第60-64页 |
| ·基于行政手段的讨薪模式 | 第60-62页 |
| ·基于劳动仲裁和法律诉讼手段的讨薪模式 | 第62-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6-70页 |
| ·结论 | 第66-68页 |
| ·政策建议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9页 |
| 附录1 | 第79-84页 |
| 附录2 | 第84-88页 |
| 作者简历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