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泰俚语对比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7页 |
| 一、俚语概念分析 | 第10-12页 |
| (一)汉语俚语概念的阐述 | 第10页 |
| (二)泰语俚语的历史 | 第10-11页 |
| (三)泰语俚语的定义 | 第11-12页 |
| (四)泰语俚语的种类 | 第12页 |
| 二、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一)汉语俚语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二)泰语俚语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三)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汉泰俚语来源的对比 | 第17-21页 |
| 第一节 汉语俚语的来源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泰语俚语的来源 | 第18-19页 |
| 第三节 汉泰俚语来源的对比结果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汉泰俚语构成方式的对比 | 第21-35页 |
| 第一节 汉语俚语的构成方式 | 第21-22页 |
| 一、儿化 | 第21页 |
| 二、外来词汇演化 | 第21页 |
| 三、轻声 | 第21-22页 |
| 四、改变词性 | 第22页 |
| 五、单音节词 | 第22页 |
| 第二节 泰语俚语的构成方式 | 第22-34页 |
| 一、复合构词法 | 第22-24页 |
| 二、并列构词法 | 第24-26页 |
| 三、重叠法 | 第26-27页 |
| 四、新构词法 | 第27-28页 |
| 五、旧词新意新用 | 第28-29页 |
| 六、缩略法 | 第29-30页 |
| 七、辅音元音的发音变化词 | 第30-31页 |
| 八、借用外来词 | 第31-33页 |
| 九、使用比喻的手法 | 第33-34页 |
| 十、拟声词法 | 第34页 |
| 第三节 汉泰俚语构成方式的对比结果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俚语中折射出的汉泰民族文化对比 | 第35-41页 |
| 第一节 汉泰俚语中体现出宗教文化的对比 | 第35-36页 |
| 一、汉俚语中体现的汉民族宗教文化 | 第35-36页 |
| 二、泰俚语中体现的泰民族宗教文化 | 第36页 |
| 第二节 汉泰俚语中体现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的对比 | 第36-38页 |
| 一、汉语俚语中反映出的汉民族风俗 | 第37页 |
| 二、泰语俚语中反映出的泰民族风俗 | 第37-38页 |
| 第三节 汉泰俚语中体现出不同的数字文化的对比 | 第38-39页 |
| 一、汉俚语中体现出的数字文化 | 第38页 |
| 二、泰俚语中体现出的数字文化 | 第38-39页 |
| 第四节 汉泰俚语中体现出的对动物好恶的差异 | 第39-41页 |
| 一、汉语俚语中体现出的对动物的好恶评价 | 第39页 |
| 二、泰语俚语中体现出的对动物好恶的评价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俚语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作用及运用 | 第41-44页 |
| 第一节 俚语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作用 | 第41-42页 |
| 第二节 俚语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运用 | 第42-44页 |
| 一、注意使用对象 | 第42页 |
| 二、注意使用场合 | 第42-43页 |
| 三、直译与意译 | 第43-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