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航空发动机(推进系统)论文--空气喷气式发动机论文--无压气机发动机论文--冲压喷气发动机论文

膨胀循环超燃冲压发动机系统工作特性研究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相关领域研究综述第14-20页
        1.2.1 煤油主动冷却技术研究进展第14-16页
        1.2.2 涡轮泵技术研究进展第16-18页
        1.2.3 热量管理系统研究进展第18-20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20-22页
第二章 膨胀循环超燃冲压发动机系统设计第22-46页
    2.1 功能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方法第22页
    2.2 增压方式和循环方式选择第22-24页
    2.3 燃烧室数学模型第24-29页
        2.3.1 气流推力分析第26页
        2.3.2 燃烧室一维流分析第26-27页
        2.3.3 发动机性能度量第27-28页
        2.3.4 燃烧室向内壁的传热模型第28页
        2.3.5 燃烧室热流密度模型第28-29页
    2.4 煤油涡轮泵组件设计方法第29-43页
        2.4.1 煤油泵设计方法第30-39页
        2.4.2 超临界/裂解态煤油涡轮设计方法第39-43页
    2.5 膨胀循环超燃冲压发动机系统方案设计第43-44页
    2.6 小结第44-46页
第三章 煤油冷却通道的传热特性第46-60页
    3.1 数值计算模型第46-50页
        3.1.1 计算域模型第46-47页
        3.1.2 控制方程第47-48页
        3.1.3 超临界/裂解态煤油热物性模型第48-49页
        3.1.4 近壁面处理和网格要求第49页
        3.1.5 数值方法验证第49-50页
    3.2 煤油对流传热机理初步探讨第50-55页
        3.2.1 网格无关性研究第50-52页
        3.2.2 煤油热物性变化研究第52-54页
        3.2.3 冷却通道流/固/热耦合机理研究第54-55页
    3.3 超临界压力下煤油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第55-59页
        3.3.1 质量流量的影响第55-57页
        3.3.2 压力的影响第57-58页
        3.3.3 热流密度的影响第58-59页
    3.4 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煤油涡轮泵设计方案及其工作特性计算方法第60-73页
    4.1 涡轮泵工作特性仿真流程与通用仿真模型第60-63页
        4.1.1 涡轮泵工作特性仿真流程第60-61页
        4.1.2 涡轮泵通用仿真模型第61-63页
    4.2 涡轮泵设计方案第63-66页
        4.2.1 离心泵设计方案第63-65页
        4.2.2 涡轮设计方案第65-66页
    4.3 煤油涡轮泵数值计算方法及其验证第66-72页
        4.3.1 离心泵数值计算方法及其验证第66-70页
        4.3.2 涡轮数值计算方法及其验证第70-72页
    4.4 小结第72-73页
第五章 膨胀循环超燃冲压发动机系统的工作特性第73-87页
    5.1 离心泵静态工作特性研究第73-78页
        5.1.1 变速调节特性第75-76页
        5.1.2 节流调节特性第76-77页
        5.1.3 恒压调节特性第77-78页
    5.2 涡轮静态工作特性研究第78-83页
        5.2.1 功率匹配特性第80-82页
        5.2.2 压比调节特性第82-83页
    5.3 膨胀循环系统起动过程瞬态特性研究第83-86页
    5.4 小结第86-8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7-89页
致谢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小卫星可重复锁紧机构的分析、设计与优化研究
下一篇:翼伞动力学与动目标归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