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对高中历史教育的启示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6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一)宋代书院教育的特殊性 | 第8页 |
(二)当今高中历史教育现状的需要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三、研究概况 | 第9-14页 |
(一)关于书院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关于宋代书院的研究 | 第11-13页 |
(三)关于宋代书院对当今教育的启示的研究 | 第13-14页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宋代书院概述及其功能 | 第16-22页 |
一、宋代书院的发展轨迹 | 第16-18页 |
(一)宋初名声大噪 | 第16-17页 |
(二)中期继续发展 | 第17-18页 |
(三)南宋发扬光大 | 第18页 |
二、宋代书院的主要功能 | 第18-22页 |
(一)聚徒讲学,传播学术思想 | 第18-19页 |
(二)聚集藏书,刊刻学术著作 | 第19-20页 |
(三)祭奠先师,彰显学术宗旨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 | 第22-34页 |
一、教育理念先进 | 第22-26页 |
(一)倡德育 | 第22-24页 |
(二)主自由 | 第24-25页 |
(三)重个性 | 第25-26页 |
二、教学内容多元 | 第26-27页 |
(一)精研儒家经典 | 第26页 |
(二)凸显学派特色 | 第26-27页 |
(三)重视历史典籍 | 第27页 |
三、教学方法灵活 | 第27-29页 |
(一)启发教学 | 第27-28页 |
(二)倡导自修 | 第28-29页 |
(三)张弛有度 | 第29页 |
四、教师素养广博 | 第29-30页 |
五、师生关系融洽 | 第30-34页 |
(一)教师师德高尚 | 第30-31页 |
(二)学生尊师重道 | 第31-34页 |
第三章 宋代书院教育对高中历史教育的启示 | 第34-48页 |
一、学生层面 | 第34-41页 |
(一)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 第34-37页 |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 第37页 |
(三)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 第37-39页 |
(四)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 | 第39-41页 |
二、教师层面 | 第41-45页 |
(一)坚持开放的教学原则 | 第41-42页 |
(二)重视史籍与乡土资源 | 第42-43页 |
(三)培养研究型历史教师 | 第43-45页 |
三、师生关系层面 | 第45-48页 |
(一)教师角色的自我完善 | 第45-46页 |
(二)学生角色的自我完善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