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 | 第9页 |
1.1.2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 | 第9-11页 |
1.1.3 教育政策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的现状 | 第11-17页 |
1.2.1 人工智能课程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2 机器人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的思路 | 第18-19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1.5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21-22页 |
2 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理论阐述 | 第22-28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4页 |
2.1.1 人工智能的涵义 | 第22页 |
2.1.2 校本课程的涵义 | 第22-23页 |
2.1.3 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 | 第23-2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2.2.1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 第24-25页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5-26页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6-27页 |
2.2.4 计算思维 | 第27-28页 |
3 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开发 | 第28-51页 |
3.1 需求分析 | 第29-36页 |
3.1.1 SWOT分析 | 第29-31页 |
3.1.2 学生需求分析 | 第31-35页 |
3.1.3 教师访谈 | 第35-36页 |
3.2 校本课程目标的设置 | 第36-39页 |
3.2.1 课程目标的涵义 | 第36-37页 |
3.2.2 制定目标的意义 | 第37页 |
3.2.3 确立小学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目标的依据 | 第37-38页 |
3.2.4 小学人工智能校本编程模块课程总目标概述 | 第38-39页 |
3.3 校本课程内容的建构 | 第39-44页 |
3.3.1 课程内容设计的原则 | 第39-40页 |
3.3.2 课程内容的语言设计 | 第40页 |
3.3.3 课程内容编排设计 | 第40-41页 |
3.3.4 内容模块设计 | 第41-42页 |
3.3.5 课程内容设计 | 第42-44页 |
3.4 人工智能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 第44-51页 |
4 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实施 | 第51-56页 |
4.1 课程实施准备 | 第51页 |
4.2 课程实施过程 | 第51-52页 |
4.3 实施结果分析 | 第52-56页 |
4.3.1 访谈提纲的编制 | 第52页 |
4.3.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第52-56页 |
5 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评价 | 第56-61页 |
5.1 课程评价的概念 | 第56页 |
5.2 校本课程评价原则 | 第56-57页 |
5.3 小学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评价内容 | 第57-61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主要贡献 | 第61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61页 |
6.3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一 | 第66-69页 |
附录二 | 第69-70页 |
附录三 | 第70-71页 |
附录四 | 第71-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课题研究 | 第82-83页 |
后记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