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1 国外研究概述 | 第10页 |
1.3.2 国内研究概述 | 第10-12页 |
1.3.3 研究总结 | 第12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5 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4页 |
2.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2.1 课堂 | 第14页 |
2.2 教学行为 | 第14-15页 |
2.3 地理教学行为 | 第15页 |
2.4 有效教学行为与低效教学行为 | 第15-16页 |
2.5 小结 | 第16页 |
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 | 第16-46页 |
3.1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3.1.1 高中地理新课程基本理论 | 第16页 |
3.1.2 地理教学理论 | 第16-17页 |
3.1.3 学习理论 | 第17页 |
3.1.4 传播理论 | 第17-18页 |
3.2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标准 | 第18页 |
3.3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8-22页 |
3.3.1 确定研究对象 | 第18-20页 |
3.3.2 教学行为对比的内容 | 第20-21页 |
3.3.3 教学行为对比的方法 | 第21-22页 |
3.3.4 调查样本说明 | 第22页 |
3.4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 | 第22-43页 |
3.4.1 讲解行为 | 第22-31页 |
3.4.2 演示行为 | 第31-35页 |
3.4.3 互动行为 | 第35-40页 |
3.4.4 答疑行为 | 第40-43页 |
3.5 小结 | 第43-46页 |
4.提高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 第46-50页 |
4.1 注重地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 第46页 |
4.2 与同学科教师交流学习,提高讲解行为的有效性 | 第46-47页 |
4.3 展示身边的地理现象,提高演示行为的有效性 | 第47-48页 |
4.4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互动行为的有效性 | 第48页 |
4.5 师生共同反思反馈,提高答疑行为的有效性 | 第48页 |
4.6 小结 | 第48-50页 |
5.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5.1 基本结论 | 第50-51页 |
5.2 存在的问题 | 第51页 |
5.3 前景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件一 关于学生地理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第54-56页 |
附件二 关于地理任课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