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20页 |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3页 |
| 1.1.1 初中地理课程面对的窘迫现状 | 第10-11页 |
| 1.1.2 初中地理生本教育现状 | 第11-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1.2.1 国外研究发展 | 第13-14页 |
| 1.2.2 国内研究发展 | 第14-15页 |
| 1.3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 1.3.1 研究理论价值 | 第15-16页 |
| 1.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6页 |
| 1.4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 第二章 中学地理生本教育概述 | 第20-28页 |
| 2.1 生本教育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 2.1.1 生本教育基本内涵 | 第20-21页 |
| 2.1.2 与师本教育的主要区别 | 第21页 |
| 2.2 中学地理实施“生本教育”的教育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 2.2.1 “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 第21-22页 |
| 2.2.2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 第22-23页 |
| 2.2.3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3-24页 |
| 2.2.4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4-25页 |
| 2.2.5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5-26页 |
| 2.3 实施生本教育的有关新课程改革理论 | 第26-28页 |
| 2.3.1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 第26页 |
| 2.3.2 设置开放、民主课堂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构建初中地理生本课堂的实践研究 | 第28-42页 |
| 3.1 构建初中地理生本课堂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与实例 | 第28-30页 |
| 3.1.1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 第28-29页 |
| 3.1.2 全面依靠学生的原则 | 第29页 |
| 3.1.3 民主性原则 | 第29页 |
| 3.1.4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则 | 第29-30页 |
| 3.2 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 第30-31页 |
| 3.2.1 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 第30-31页 |
| 3.2.2 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 第31页 |
| 3.3 改革地理会考,促进生本取向的地理教育 | 第31-32页 |
| 3.3.1 合理设置选作题,鼓励学生最优表现 | 第31页 |
| 3.3.2 注重考察地理技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第31-32页 |
| 3.4 地理教学方式转变 | 第32-34页 |
| 3.4.1 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 第32-33页 |
| 3.4.2 活动式教学 | 第33-34页 |
| 3.4.3 研究性教学 | 第34页 |
| 3.5 变革评价体系 | 第34-42页 |
| 3.5.1 评价要遵循的原则 | 第35-37页 |
| 3.5.2 多样化的评价内容 | 第37-38页 |
| 3.5.3 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 第38-42页 |
| 第四章 效果与测评 | 第42-58页 |
| 4.1 地理学习成绩变化与分析 | 第42-44页 |
| 4.2 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调查分析 | 第44-46页 |
| 4.3 地理学习主动性变化与分析 | 第46-53页 |
| 4.4 影响地理学习主动性因素分析 | 第53-58页 |
| 第五章 总结 | 第58-60页 |
| 5.1 主要结论 | 第58页 |
| 5.2 存在不足 | 第58-59页 |
| 5.3 实践中的思考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附录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6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