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Petri网在交叉口建模方面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仿真方法在交叉口研究方面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混合Petri网在混杂系统建模中的优势 | 第14-1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Petri网和混合Petri网相关理论 | 第17-30页 |
2.1 Petri网基本原理 | 第17-25页 |
2.1.1 原型Petri网 | 第17-20页 |
2.1.2 库所/变迁系统和加权Petri网 | 第20-22页 |
2.1.3 基本网系统与条件事件系统 | 第22页 |
2.1.4 Petri网的动态性质 | 第22-23页 |
2.1.5 Petri网的并发、冲突 | 第23-25页 |
2.2 含时间因素的Petri网 | 第25-26页 |
2.2.1 时间Pteri网 | 第25页 |
2.2.2 时延Petri网 | 第25-26页 |
2.3 混合Petri网 | 第26-29页 |
2.3.1 混合Petri网的定义 | 第26-27页 |
2.3.2 HPN的发生规则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平面信号交叉口交通流的Petri网模型 | 第30-48页 |
3.1 两相位十字平面信号交叉口的Petri网模型 | 第30-40页 |
3.1.1 两相位十字信号交叉口的分析模型 | 第31-34页 |
3.1.2 两相位十字信号交叉口的Petri网模型 | 第34-38页 |
3.1.3 冲突解决 | 第38页 |
3.1.4 模型的运行过程 | 第38-40页 |
3.2 四相位十字信号交叉口交通流的Petri网模型 | 第40-47页 |
3.2.1 四相位十字信号交叉口交通流的Petri网模型 | 第40-42页 |
3.2.2 四相位信号的Petri网模型 | 第42-44页 |
3.2.3 模型的简化 | 第44-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平面信号交叉口Petri网模型的仿真研究 | 第48-67页 |
4.1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基本概念 | 第48-51页 |
4.1.1 通行能力的基本概念 | 第48-49页 |
4.1.2 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49页 |
4.1.3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 第49-51页 |
4.2 平面信号交叉口Petri网模型的仿真 | 第51-60页 |
4.2.1 交通数据调查 | 第51-53页 |
4.2.2 模型的验证 | 第53-60页 |
4.3 信号交叉口Petri网模型仿真分析 | 第60-63页 |
4.4 信号配时优化 | 第63-66页 |
4.4.1 信号周期时长 | 第63页 |
4.4.2 绿信比 | 第63-64页 |
4.4.3 绿灯间隔时间 | 第64页 |
4.4.4 信号配时优化 | 第64-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实践 | 第75页 |